我相信不少學習者在用shell腳本編程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他不注意打錯了代碼,腳本執行時發生意想不到的問題,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比如這個例子,原本想要刪除一個目錄dir中的所有文件,就輸入了這兩行代碼:
cd /usr/diro
rm *
從本質上來說,這兩行代碼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是變量diro中存儲的目錄名字存在就可以。但是如果/usr/diro不存在,這樣cd 命令會運行失敗,腳本會繼續執行下一行代碼,將會刪除當前工作目錄中的所有文件。完成不是期望的結果。由于這個失誤,可能會銷毀服務器中的重要文件。
因此我們需要掌握防錯編程,當編程的時候,驗證假設非常重要。這意味著要仔細得計算腳本所使用的程序和命令的退出狀態。
讓我們看一些能夠提高這個設計的方法。
首先,在cd 命令執行成功之后,再運行rm 命令,可能是明智的選擇。
cd $dir_name && rm *
這樣,如果cd 命令運行失敗后,rm 命令將不會執行。這樣比較好,但是仍然有可能未設置變量dir_name 或其變量值為空,從而導致刪除了用戶家目錄下面的所有文件。這個問題也
能夠避免,通過檢驗變量dir_name 中包含的目錄名是否真正地存在:
[[ -d $dir_name ]] && cd $dir_name && rm *
通常,當某種情況(比如上述問題)發生的時候,最好是終止腳本執行,并對這種情況提示錯誤信息:
if [[ -d $dir_name ]]; then
if cd $dir_name; then
rm *
else
echo "cannot cd to '$dir_name'" >&2
exit 1
fi
else
echo "no such directory: '$dir_name'" >&2
exit 1
fi
這里,我們檢驗了兩種情況,一個名字,看看它是否為一個真正存在的目錄,另一個是cd命令是否執行成功。如果任一種情況失敗,就會發送一個錯誤說明信息到標準錯誤,然后腳本
終止執行,并用退出狀態1 表明腳本執行失敗。
例如將$dir_name改為/usr/diro后執行:
jeremy@ubuntu:/usr/dir$ chmod 755 /usr/dir/fg
jeremy@ubuntu:/usr/dir$ /usr/dir/fg
no such directory: '/usr/d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