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去買雜志,以前常去的書報亭去年冬天因為文明城市檢查被拆了,老板就近找了一棵大樹,掛上點新雜志,旁邊搭上一個桌子,仍然每天出攤,我不是常客,來來往往總會瞄一眼雜志封面們,因為知道自己買回去一定不能看,所以買過幾本就再也沒有堅持買了。
每天上班坐快軌,都無聊的打開手機不知道看什么,從開始有微信公眾號,就開始習慣閱讀訂閱號的內容,最近工作越來越忙了,每天打開手機,四五十個訂閱號等著我一個一個戳開,畢竟上班路上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分鐘,大清早也沒有什么深度閱讀的心情,大部分時間是草草刷開類似海報網、八卦周刊這種圖多于文字的內容。
自己也是一個公眾號的運營者,了解編輯一個公眾號從敲定內容到排版原圖,還要一遍一遍的預覽保證手機閱讀的體驗,因此對每一個每日更新的公眾號總是心懷敬畏,因為兼職的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按時按點更新公眾號。自己做公眾號的初衷是因為兼職需要宣傳,歸根到底是錢的推動,所以對那些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消息的自媒體很是敬佩,每次實在是閱讀不完,又強迫癥發作的時候,就會一股腦清空訂閱號,每當那個時候,總是對很多公眾號的作者心懷愧疚,雖然文字不是寫給我一個人的,作為同樣寫字的人,可以體會到當時一個字一個字碼起來的時候對讀者在意的心情。
從昨天在那個雜志攤買了一本博物雜志開始,我就在想,誰還愿意付費閱讀呢,亞馬遜賣火了kindle,但是擁有kindle的上班族,像我一樣朝九晚五的人,有幾個人還在堅持不斷的閱讀,聽多了大家說,“不看,字太多了,頭疼。”退一步說,買kindle的人,還算是在接受閱讀方式的改變,在嘗試閱讀。又有多少人,一年也不買一本書,大部分的閱讀都在140字以內呢?
以寫字為生越來越困難了,每每抽一個周末去趟書店,跳過眾多書名無敵長多數有逗號的暢銷書,翻開一個或許還會感興趣的內容,寬廣的頁邊距,敞亮的行間距,翻過來四五十塊錢的定價,讓人越來越覺得華而不實,每次從實體書店回來,我對kindle的愛就要多一份。
賣字已經不能換錢了,更讓人難過的是,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連時間都不愿意分給閱讀,每天下班回家摔到床上,寧愿打開A站 B站看上一段視頻,寧愿充上一個會員,刷幾個最新的電影電視劇,也不愿去摸摸書架上的書,或者打開kindle,說的不是別人,是你是我,是我們這些偶爾憤世嫉俗的普通人。
我不想用文字已死這種詞來描述這個時代,因為我堅信沒有,文字記載我們的文明我們的進步穿過了千年數載,就好像博物館中讀起青銅器的銘文依舊可以連蒙帶猜的了解他的含義。網絡的快讀取代了文字的力量,就好像當我們擁有多維元素片以后,就可以不用再認真吃飯一樣,但是要知道,合理膳食永遠不能走保健品替代,閱讀的營養絕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退出歷史舞臺,真正應該檢討的,或許是我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