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出現了兩位媽媽,他們的孩子相差十天,都是新手媽媽,但他們面對孩子時的一些做法卻有些不一樣。
一位媽媽是同事的媳婦兒,過了五一后同事把他媳婦兒從來家接了過來。時間久了,同事媳婦兒經常當著她女兒的面和同事吵架,他們一吵架孩子就跟著哭。
有一天,同事帶他媳婦兒和孩子參加公司的聚會,他媳婦兒是這么逗她女兒的。
“姑娘,你以后會是誰家媳婦兒呢?”
“媽媽不要你了,你去給人家當媳婦兒吧!”
她的女兒還不到一歲,就被灌輸這樣的思想,長大以后會長成一個自信獨立的女孩嗎?
同事媳婦兒剛來到這里的時候,經常給同事做飯,洗衣。自從有一次他們大吵一架之后,同事就開始了“奴役”生涯,每天上完班回到家里,看孩兒,做飯,洗衣服,我經常看到同事在做飯的時候,他媳婦兒就翹著二郎腿躺在床上休息。
這樣的關系能長久嗎?壓抑得太久,終有一天是會爆發的。
我從這位媽媽身上看到的永遠是不停地指責和抱怨,不管是對同事還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有幸福的能力嗎?
第二位媽媽是我的閨蜜。
閨蜜在工作上算是女強人,態度認真負責,說一不二。自從有孩子之后,我每次跟她說話聊天,她的語氣和神態都不再像以前那樣強硬,說話柔聲細語,不緊不慢,聽的人心里特別暢快。
每次去她家吃飯,她忙前忙后做一桌子菜,吃完后她也不讓人幫忙收拾,一個人很快就收拾停當。收拾完之后又開始做家務收拾屋子,洗衣服……但我從來沒從她嘴里聽到一句抱怨的話,有一次問起來,她說:“我不喜歡房間亂亂的,所以總是及時收拾干凈,看著也舒服。做飯呢,老公有時候會幫著做,但我自己挺享受做飯的過程的,每次看到自己做的菜被吃得干干凈凈,我就有一種滿足感,挺樂在其中的。”
“那總有累的時候吧?”
“是。我也有累的時候。可當我累的時候,老公就會自覺地承擔了起來。我挺感恩的,我的付出有人看見,我的勞累有人體諒。”
每次去她家,我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閨蜜和她老公從來沒吵過架,在孩子面前永遠是笑嘻嘻的,所以她的孩子特別愛笑,也不怕生人。閨蜜和她老公周末只要有時間,就會帶孩子出去溜達,她說工作日的時候忙,周末一定要有親子時間。
這只是兩個家庭的兩個小片段,或許不能說明什么。但對我這樣一樣還未結婚生子的人來說,我更能接受閨蜜做媽媽的方式,雖然會累,但會很快樂。
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叫《一樣的媽媽不一樣》,其中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坡腳媽媽對她的孩子德偉的心靈的教育。坡腳媽媽通過一系列的行為讓自己的孩子德偉走出了她坡腳的心理陰影,在成長的道路上愈發陽光起來。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原來一直覺得媽媽在家庭中就是家務的代名詞,其實媽媽才是對我們人生影響最深遠的那個人吧!
一個家庭的重要核心人物就是母親,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母親的人格面具的“替身”,整個家庭就是母親的人格的外顯。所以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網上有句話這樣說:當你教育一個男孩,你教育的就只是這個男孩;當你教育一個女孩,你教育的就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
母親的心態,決定著這個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