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老師得到專欄的文章《匹配者和奮斗者》有感。
原文中的段落:
第一種人叫“奮斗者”。他永遠想要更好的東西,比如更多的金錢、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房子,永不滿足。其實他并不在乎自己得到的這個東西的絕對好壞,他追求的是一個相對的位置,也就是必須要比別人的好--他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總是想“贏”。“贏”,比生活得幸福更重要。
第二種人,我們稱之為“匹配者”。匹配者的人生哲學,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只選對的,不選貴的”。匹配者不要求自己比別人都強,也不一定非得找最聰明最有錢最帥的,找一個對自己好的就行。匹配者從事什么職業,一定是從興趣出發;匹配者注重個人品味,不論錢多錢少,總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個獨特的定位。匹配者的生活非常幸福。
匹配,就是通過技術手段,讓每個人找到最適合他的東西。東西還是這些東西,人還是這些人,整個過程誰也沒花很多錢,誰也沒掙很多錢,但是大家的生活都變得更好了。
匹配是在對現有資源進行調度,它可沒有創造新的資源。
匹配,匹配的是存量。
還有,現在匹配算法太精確,我們得到的都是自己本來就喜歡的東西,那就幾乎沒有機會去嘗試新東西了。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奮斗”是個非常無趣的游戲。過去的人一山望著一山高,現在美國青少年一上網就看到了最高的山,那身邊這些不怎么高的山還有什么可值得為之奮斗的?與其奮斗,還不如趕緊找個適合自己的定位安頓下來。
我的得到
希望不會因為摘抄出來的部分段落從而被我斷章取義了這文章。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鼓勵「奮斗者」的。因為奮斗者冒險,奮斗者更有創造的精神。
這摘的最后一段,我感覺到自己現在的問題所在了。
之前自己更富有「奮斗者」的精神,那個時候,我的世界比較狹小,我那樣「懵懂天真」,我相信夢想,我相信努力就會達到。我努力的效果也會非常明顯,明顯比身邊的人提升了。可是現在,我沒有之前那樣狹小的世界了,我看到了「最高的山」,覺得自己永遠也達不到了。從而身邊的這些小山,似乎也沒有奮斗的勁兒了,我覺得自己現在有點--「與其奮斗,還不如趕緊找個適合自己的定位安頓下來」。再說,現在的努力,在和更努力的人比起來,還顯得那樣「懶惰」。最近,我一直都在閑置自己的「任務」,原因不是沒有任務,而是任務太多。
我總覺得自己現在少點什么,原來少的就是我之前的「奮斗者」精神。
雖然“匹配者”會讓人幸福,但是沒有“奮斗者”,哪里來的增量呢?
雖然我達不到高山,能否也多戰勝點小山呢?
GOOD LUCK!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