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跨年的夜晚,不知從哪年起,跨年對我不再意味著看場晚會,看著時間,然后等待那個時刻,和許多一樣等待著的人們說一聲:新年快樂!跨年夜對于我,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唯一能使它不同的,是多了很多回溯與反思。
2017年對于我,是個難對外人道的動蕩之年。外人看我,做著再熟悉不過的工作,生活在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歲月靜好一切如常,可是我的生活模式和內(nèi)心世界在經(jīng)歷著許多前途未卜的改變,自己的感受是“身體長居一處,內(nèi)心顛沛流離”——不知這是否算得上最辛苦的生命狀態(tài)之一。
不是所有的學習都能使人迭代,也不是所有的動蕩都能幫人成長。一路走著,我偶爾感覺略有進境,偶爾又懷疑今不如昔,更多時候是但愿盡力,不知所以。
在讀寫里沉淪
12月讀書清單(約24本,但大部分是小說類)
金庸系列(四大部射雕、神雕、倚天、笑傲,加短篇鴛鴦刀、白馬嘯西風和越女劍),明朝那些事兒(1-6部),夢的解析(1-3章),成大事者不糾結(jié)。
12月寫作清單(近5萬字)
讀書清單23篇,其中武俠清單20篇;其他更文25篇,其中武俠類文章20篇。
緣起
準備開始寫12月的讀書清單之前,剛好聽了尹沽城老師的講座,很認同他的一個觀點——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就要“讀經(jīng)典,反復(fù)讀”。然后,我買了兩套經(jīng)典——《笑傲江湖》和《紅樓夢》;再然后,我攢齊了36本的金庸全集,紅樓卻留在那生塵了。因為讀笑傲入了迷,第一篇讀書清單也沒有太多選擇,直接寫了笑傲。
沒想到,一個無心之舉得到了小伙伴們的熱情鼓勵,自此金庸清單體一發(fā)不可收;更沒想到,金庸作品分析延伸成了我的寫作主攻領(lǐng)域。
隨緣
在此以前,我和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覺得讀金庸只是種消遣,是“成人的童話”,甚至我把金庸作品當作要“反復(fù)讀”的經(jīng)典時,內(nèi)心都存了“還可同時娛樂”的僥幸之心。可是當我需要到讀來輕松的故事中去提煉精髓,挖掘思想的時候,當我需要為了寫好一篇文章而突破故事的表象去層層推理的時候,我才逐漸認識到金庸作品能夠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年代中流傳不衰的根源所在。而且,越去了解和思考,越發(fā)現(xiàn)自己所了解的只是皮毛。
讀金庸,在他人看來也許仍是無用的消遣,但對于我,已經(jīng)成了一種從偶然到必然的選擇。因為看金庸,因為寫金庸,在小說表面的武功與情愛之外,還讀出了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歷史背景、政治內(nèi)涵、價值取向和人性的掙扎。而金庸先生最了不起的,就是將這一切都以精準卻樸實的文筆,滲透于老少皆宜的長短篇故事中。
因為有著寫作的壓力,我習慣了讀書時劃重點,寫批注,也習慣了有意識地去問為什么——為什么此人此處有這樣的反應(yīng),為什么此處用了這樣的描寫,為什么全書的順序這樣安排,為什么這樣安排讀起來引人入勝等等。
在寫清單的過程中,我形成了“縱向閱讀”習慣,比如從一本書或一套書中提煉出一類人物或一類思想,就要前后對比,決定主次取舍,還要強迫自己對全書內(nèi)容進行重新整合。那些記不清、說不明的關(guān)鍵點,必須重讀再整理,直至清晰。
而在寫金庸作品的文章中,我更傾向于“多向閱讀”,也就是,不只讀作品本身,還要查閱參考資料,看他人的分析,再進行獨立的思考,結(jié)果往往是對已有認知的顛覆。比如,多年來,我一直篤信楊過小龍女之戀感天動地絕無僅有,可是重讀作品、多向整合之后,竟然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觀點——楊過愛小龍女:只是一場自我道德綁架?
回頭來看,這一個月里的狂讀和寫作似乎已經(jīng)讓我嗅到了那種最喜歡的氣息——我最想要的生活,不就是盡情地讀書和寫作嗎?
當然,這一個月的“放縱”更多出于機緣巧合,要長久保持這種狀態(tài),就得有現(xiàn)實能力來支撐才行了。
在迷茫中求索
除了金庸,讀得最入迷的就是貓叔推薦的《明朝那些事兒》,全9部已經(jīng)讀到了第7部。當年明月先生的文筆詼諧幽默,將復(fù)雜的明史講得深入淺出,作為讀者的我時而被人性的偉大所震撼,時而又為人心的丑惡而憤怒。正如書中人物與事件交錯,權(quán)利與欲望交織,我的心境也是忽明忽暗,難見洞天。
雖然看多了皇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社會變遷,最使我感到震撼的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王陽明。在他成長的年代,讀書好、有思想的人所求的是做官謀權(quán),他卻能看輕權(quán)力,去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真理。
其實,我唯獨對王陽明念念不忘,是源于我自己的痛苦。我經(jīng)常感到痛苦,卻不知原因,更不知出路。而王陽明的悟道歷程讓我感覺醍醐灌頂:
我的痛苦是因為困惑。
財富或感情的缺乏固然會使生活不夠如意,但對我而言,認知與理解的缺乏才是痛苦的主要根源。我?guī)缀鯖]和別人講過,但又糾結(jié)最深的問題就是諸如“活著究竟有什么意義”、“我是誰”這樣難以得解的哲學問題。是閱讀與寫作將我引向了更廣角的思想世界,是《明朝那些事兒》將我引向了王陽明大師的心學。這,可以說是我2017年最重要的領(lǐng)悟。
雖然只是,甚至可能還不是,真正領(lǐng)悟的開端。
在關(guān)系中成為自己
我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宅”(這也是我能有大量時間讀書寫作的一個保障),可是今年在武志紅老師的專欄里知道這樣一個觀點,使我對自己的“宅”開始了質(zhì)疑——
人在關(guān)系中才能成為自己。(人必須把自己的內(nèi)在心靈,投射到外在關(guān)系中。通過投射,才能看到自己的心靈,并在關(guān)系中修煉自己。)
也就是說,我渴望的“認識自己”無法在獨處中完成,而要在我比較缺乏的人際關(guān)系中完成。貓叔曾推薦的《別獨自用餐》,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要去產(chǎn)生鏈接,向牛人學習,和好的團隊一起精進。
而我,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只要處于人多的環(huán)境,就會感覺無所適從,更別提產(chǎn)生鏈接和主動利他了。所以,看到剽悍老鐵們總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給大家創(chuàng)造更多小美好,我真是暗自贊嘆,又覺得非常慚愧。
很多細節(jié),比如經(jīng)常在簡書和貓友們互動,比如主動整理表格或圖片,比如每天問早安和晚安,比如堅持寫晨讀感悟,看起來都是小事,但總是看見有貓友去做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可以這樣”,自己卻想不到去做,或者想到了卻受困于惰性,沒有勇氣去做。聽了貓叔強調(diào)的“極致踐行”,更是感覺差得太遠。希望自己在新年里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吧。
回顧歷史是為了創(chuàng)造未來。2017的最后一個夜晚即將過去,感恩貓群里一路走來的老鐵們,感恩在讀寫時光里的收獲,感恩不斷經(jīng)歷的困頓與掙扎,“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2018,希望一起繼續(xù)剽悍。
無戒365寫作訓(xùn)練營日更第6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