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觀察,不評論。
觀察是客觀描述看到的事物,評判是非得嘴賤給對方一個評價。日常溝通中,評判可比觀察多多了,因為我們大腦習慣看到現象就立即分類和下判斷。
假如你的朋友向你抱怨,說自己工資月月光,窮得很,你笑她說,誰讓你自己花錢總是沒有節制,大手大腳。就算你是為她好,可對方聽著卻很刺耳。
換個說法,只說事實——我發現你最近花了幾千塊買衣服,對方會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你點出了關鍵,人家也沒覺得受批評,丟面子,友情小船也不會說翻就翻。
同理,同事不配合你的工作,你也別直接去批評對方,你可以問問他,你最近給他發了三封工作郵件,都沒收到回復,是什么情況。討論熱點事件也沒必要和人爭執,說出你反對的名人干過什么具體的事就行,要知道,事實永遠勝于雄辯。
如果你經常使用 “從不”、“總是”、“經常”、“很少”這些詞,那說明你的評判比觀察多,別合計了,趕緊改。
是的,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于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試想當自己將要說出口的話,自己換做對方,聽了會有什么感想,所以說話之前都應該互換身份的去試理解感受,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2.只說感受,不說看法。
說感受就是多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聽起來簡單,可大多數人就是做不到,一張嘴就變成了看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感受卻是相同的。
如果妻子和丈夫說,感覺自己嫁了個木頭。丈夫肯定不高興,要是妻子這樣說,最近你太忙了,我總是一個人,感覺有些孤單和失落,希望你多陪陪我。這樣效果會好很多。
當我們的表達是出于真心,而不是只是經過你的個人大腦。感同身受,就是這個意思,當矛盾或許問題發生后,我們都應該和氣處理,說出自己感受的時候,多提提別人的優點。
3.只請求,不命令。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3號那天在預備群里的作業,也是說了那個孩子的是,讓“幫手”上升到“助理”。
請求是希望別人能滿足你的需求,是求助。很多人把請求說成了命令,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比如你覺得辦公室有點悶,和同事說,把窗戶打開一下。對方不答應吧,好像顯得自己很小氣,這點小忙都不幫,答應吧,心里又不太爽。
這時你應該說,哈羅,可以幫我把窗戶打開嗎?用問句,不用陳述句,給對方尊重和拒絕的余地,這才是請求。
請求和命令的分寸很難拿捏,如何避免讓別人覺得我們是在命令呢?
在工作上,我也是常常以請求的語氣,把當天的工作分配給他們,我們領導也曾說過,我們作為管理,應該更加的關心,愛護自己的下屬,主動的去幫助他們。
交往的提前就是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