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亮院長給我們的寄語里以及《如何閱讀一本書》今天閱讀的部分里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主動”,其次是“堅持”,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1.書中作者認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棒球運動中投手與捕手之間的合作關系,如何讓信息更好地傳達是作者的能力,而在閱讀過程中讓信息更好地接收,這同樣也是一種能力,接收的程度與閱讀的主動性有關,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我認為,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子的,不只是閱讀,比如,人際交往中有句話說“主動才會有故事”,朋友以前都是相互不認識的陌生人,后來能夠成為朋友,不是因為雙方或者其中一方主動開口破冰嘛;比如,學習,在學校同樣是學習,可是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期末成績卻是各異,也許你會說有天資的關系,或者各種外部因素,但是仍舊不得不說主動性是決定性因素,越主動學習的人學習的效果越好,“勤能補拙”的“勤”其實就是一種“主動”外加“堅持”。所以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學習思考,越主動受益越多。
2.第二點我想談談“堅持”,我想大部分人都對“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很熟悉,應該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樣,把它當過座右銘,而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這句爛大街的話的的確確是真理,我從大二上學期才開始跑步的,還記得大一體測跑800還給跑吐了,跑后拉伸腿根本抬不上竿,更別說把腰彎下去貼腿了,但是就是喜歡跑步,然后只要不下雨就會去學校的二田跑,一開始慢慢悠悠只能跑5圈,后來加到7圈,10圈,到后來不說圈數,說公里數,然后以前痛苦的壓腿也變得輕松了,所以我才明白,原來堅持的效果這么強,我們總艷羨他人表面的成功,其實看不見的是他們背后可貴的堅持
3.第三點,我覺得讀透一本書應該是致用,能夠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的,有人覺得看書不應該功利,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正如院長所說,書分三種:演員書(提供消遣,娛樂身心)、記者書(博采信息、增長見聞)、老師書(提供知識,激勵認知提升),我覺得看書就應該想著從書上獲得什么,不論是演員書帶給我們的娛樂體驗,還是記者書增長我們的見識,或是老師書提升我們的認知,我覺得看書就應該切合實際,讀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漲知識:
1.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增進理解力,那這本書就是為你寫的,真正的閱讀是通過獨自死磕文字,讓理解力逐漸變強而達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2.閱讀分四種境界:基礎閱讀(認字階段)、檢視閱讀(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一本書在講什么)、分析閱讀(吃透一本書)、主題閱讀/比較閱讀(主題類的閱讀)
3.閱讀一本書時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整體看這本書在說什么?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么?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4.我們可以以筆記的形式來對待這些行為,因為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