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一個有趣的男人,一定活得像朵花一樣??2017-11-03 古典書城

冰心說: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

不論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

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

我的男性朋友之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p>

這個冰心眼中最像一朵花的梁實秋,

不管外界如何洶涌,

從不矯揉造作,隨波逐流,

他永遠都是自己生命里的主角,

像一朵花一樣,

心有燈盞,向陽而生。

01

他像一朵雞冠花

張揚卻不顯眼

在余光中的眼里,

梁實秋是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

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

而當年冰心卻說他像一朵雞冠花,

事后別人問冰心,為什么是雞冠花?

她說:“因為不顯眼”。確實,

“雞冠本是胭脂染,今日如何淺淡妝?

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p>

雞冠花它艷麗妖冶不如玫瑰,

清香淡雅不如蘭花,

低調無名不如野百合,

他有著他獨特的生命張力。

在大師輩出的時代,

他不扎眼卻如涓涓細流般不可忽視。

胡適曾物色五個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梁實秋、聞一多、徐志摩、陳西瀅和葉公超,

只有梁堅持了下來。他用40年的時間,

以難以置信的毅力和耐性年復一年地工作著。

直至完成了莎翁四百多萬字的劇作,

和三卷詩歌的全部翻譯。

弟子余光中談及老師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功績時說:

“五四以來,西洋作家的譯述,何止數千百家,

但譯述一位大作家而能竟其全集者,

梁實秋先生還是第一人?!?/p>

然而對于取得的成績,梁實秋看得很淡然。

他風趣而又自謙地說:

要翻譯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他必

須沒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工作了!

二是他必須不是天才.要是天才他就去寫小說

等創作工作了!三是他必須活得久,不然無法

譯完。很僥幸。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

所以我就完成了工作!

輕描淡寫的一段話,就把過往的艱辛一筆帶過。

不功利,不媚俗,只按照自己的觀念做人。

或許對于他而言,翻譯莎氏,

既是為了不愧于朋友的期望,

也是做了他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

才會如此的執著又灑脫。

他一生辛勤著述,從不懈怠。

默默燃燒著不息的文學生命火焰。

他經手編的各類英漢詞典有三十多種,

適用范圍從大學生一直到小學生;

編出的各式各樣的英語教材,也多達數十種。

到了晚年,明知來日無多,

依然不可思議地向生命極限發出挑戰。

又開始了一百多萬字的《英國文學史》編撰,

以及一系列清新雅致的的散文作品集的創作。

他每天伏案,筆耕不輟。椅子的坐墊上,

時常有著一攤鮮血。

原來是伏案太久,以致痔瘡出血。

而他專心于著述,竟不自知...

梁實秋不是大智者,大通人,

也不為石,不為玉,他只在玉石之間。

無論事業還是私人生活,

他都安于恬淡靜謐的樸素從容,

并從中體會難得的生命快感。

? ?

02

乍看像個書呆子

實則有個不羈的靈魂

梁實秋出身書香門第,

父親是清末秀才。

這樣的家庭氛圍,

就決定了梁實秋自幼接受了,

傳統儒家文化的滋養與熏陶。

所以在他的文化基因里,

溫和淳厚,明凈淡雅是基調。

加上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相貌,

看起來很是忠厚老實。

然而,他卻有著一個不羈的靈魂,

和一些惹人發笑的習性。

1923年8月,20歲的梁實秋,

和60多個清華畢業生,

從上海浦東登上“杰克遜總統”號遠赴美國。

聞一多是他在清華時結識的好友兼詩友,

未出國時兩人還商量,像他們這樣的人,

到美國那樣的汽車王國去,會不會被汽車撞死?

結果比梁實秋早一年去美國的聞一多,

來信的第一句話便是:“我尚未被汽車撞死!”

此后這兩個“難兄難弟”便在美國開啟了留學生涯。

他調皮好玩弄。

在哈佛大學留學時,

梁實秋和顧毓秀等人租住在一所公寓里,

他們輪流負責做飯、洗碗、采購等工作。

久而久之,這里就變成了中國留學生的活動中心。

一次,梁實秋在廚房做炸醬面,

好友潘光旦帶著三個人闖了進來,

一聞到炸醬的香味,便嚷著要吃面。

梁一邊慷慨說好,

心里卻想著如何捉弄一下這小子。

所以就使壞往他的小碗炸醬里加了4勺鹽,

咸得他皺眉瞪眼,拼命找水喝。

他隨和風趣。

梁實秋在師大任教期間,

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講演。

一次,主講人遲遲未到,

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

劉真只好請在座的梁救急,

上臺給同學們講幾句話。

梁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

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

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

上臺來跳跳加官,

以便讓后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

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p>

一番話引得全場哄笑,

既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也活躍了氛圍。

他熱心親切。

梁實秋、李長之同在北師大執教,

某個夏日,李妻買菜歸來,

將菜筐往桌上一拋,

正拋在李的稿紙上,李勃然大怒。

梁聞聲趕來對李說:

“太太冒暑熱買菜是辛苦事,

你若陪她上菜市,回來一同洗弄菜蔬,

便是人生難得的快樂事。

做學問要專心致志,

夫妻間也需一分體貼?!?/p>

李默然良久,以后就很少對太太發脾氣了。

很多人是看透了很多道理,

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梁實秋是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還能讓自己認真投入每一天,

將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03

對吃

他是行走的教科書

普通人吃喝是圖個溫飽,

他倒是吃出了一門學問。

玉華臺的湯包、生炒鱔魚絲、

北平烤鴨、醋溜魚、甜湯核桃酪、

瓦塊魚、臘肉、面條……

這些美食在梁實秋的筆下不僅饞人,

而且還多了些文化氣息。

不管是瑣碎的食材還是枯燥的工序,

在梁實秋的筆下都生動了起來。

不少人都把梁實秋的書作為枕邊書,

在忙碌奔波一天后,

從他的文字中體會些生活趣味和人間煙火,

領悟那些源自于生活最樸素的哲學。

在《水晶蝦餅》一文中,

他這樣寫道:

“七分蝦肉要加三分豬板油,放在一起剁碎,

不要碎成泥,加上一點點芡粉,捏成圓球,

略按成厚厚的小圓餅狀,下油鍋炸,

要用豬油,用溫油,炸出來白如凝脂,

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p>

語言生動、明快,寥寥數筆,

就把美食的做法和口味描繪得活靈活現,

讓人猶如親歷。之所以他那么會寫,

是因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吃貨”。

梁實秋最愛吃北京致美齋的爆羊肚。

1926年,梁留美三年歸國,剛下車,

就將行李寄存在車站,然后直奔致美齋。

將不勾芡粉、稍加芫荽梗、蔥花的鹽爆;

勾大量芡粉、黏糊的油爆;

和清湯汆煮,以及完全本味的湯爆,

通通都吃了個遍。直到酒足飯飽,

志得意滿,這才肯大搖大擺摸著肚皮回家。

他還愛吃紅燒肉,但最怕自己做紅燒肉。

因為他性急健忘,10次燒肉9次燒焦。

他說,紅燒肉要長時間煨煮,

很懶又沒記性者最不適合做此菜。

然而他一見紅燒肉便移不開雙腿。

貪吃是他一輩子都無法戒除的“癮”。

晚年,梁實秋因患糖尿病,

不能食甜,但他常私下偷吃解饞。

一次和劉墉同桌吃飯,冷盤端上來,梁說,

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

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

因為里面加了冰糖;

什錦炒飯端上來,

他還是說不能吃,

因為淀粉會轉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寶飯,

劉墉猜他一定不會吃,

沒想到梁居然大笑道:

“這個我要?!迸笥烟嵝阉?/p>

“里面既有糖又有飯”。

他笑著說,

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

所以前面特別節制?!?/p>

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后面吃??;

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

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p>

要說什么是骨灰級的吃貨,他當仁不讓。

他對吃講究,對自己的意愿更是堅守。

03

有做自己的自由,

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1974年注定是梁實秋情感多劫的一年,

老妻程季淑因意外離世,

七個月后卻于臺灣再遇紅顏知已韓菁清,

陷入黃昏戀,引發內地及臺北讀者口舌討伐的“新聞風暴”。

71歲的他在臺灣初見43歲的韓菁清,

他說,她是他的知音。

最初韓菁清對他是拒絕的,

年齡的差距像一道鴻溝橫在那兒,

她顧忌、回避和婉拒,

無奈他像情竇初開的少年。

在相識的第二天,就等待晚睡晚起的韓箐清,

拉開窗簾第一眼看到是他的“仰望”;

帶她去吃晚飯;再送她到電視臺聽課;

夜里十點,她走出電臺大門,

他已筆挺地在門外等候了!

自古以來情關最讓人難過,

他轟轟烈烈的癡情最后還是打動了韓菁清。

然而那時的“新聞風暴”幾乎令兩人的感情寸步難行,

甚至翻出了韓菁清出道所有的情感糾葛舊事,

說她圖謀不軌,說她想借老頭兒的尸體斂財。

甚至梁實秋的學生為了維護老師的形象,

而成立了“護師團”來攻擊韓菁清。

所有反對的聲浪此起彼伏,甚囂塵上。

就在所有人“唱衰”這段黃昏戀時,

梁實秋的信帶來了滿紙的決心:

“菁清,我再重述,沒有人,沒有什么事,

過去現在未來都算,能破壞我們的感情。

我愛你,是無條件的,永遠的,純粹的,

無保留的,不惜任何代價?!?/p>

其實社會上反對的聲音,

無外乎是因為梁實秋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名人,

因年齡差距過大而冠以他薄情與風流的頭銜。

唯獨沒人體諒他一個人身患疾病與孤苦。

但他似乎一直都有做自己的自由,

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1975年的5月9日,梁實秋與韓菁清舉行了婚禮,

過上了你儂我儂的生活:新娘俏皮,新郎風趣;

明星有貌,文人有才;女子可愛,男子多情;

這兩個心靈與智慧高層次的結合,

注定會有無窮雅趣諧樂的生活。

比如新婚當晚,梁因高度近視,

又不熟悉環境,沒留心撞到了墻上。

新娘立即上前將新郎抱起。

梁笑道:“這下你成'舉人’了。”

新娘也風趣地回答說:

“你比我強,既是'進士’(諧音近視),

又是'狀元’(諧音撞垣)?!?/p>

兩人相視大笑。

這段所有人都不祝福的黃昏戀,

出人意料地沒有中途夭折、分崩離析。

梁實秋與韓菁清一起攜手走過了12年,

直至梁實秋去世。而在梁實秋去世后,

韓菁清每月去掃墓兩次,

給梁實秋帶去煙花,拔去墓上的雜草。

她在自己的衣襟上繡著一個紅色的“雅”字,

來紀念梁實秋。直至1994年因病去世,享年63歲。

對于晚年的這次愛情,梁實秋說:

“我只是一個凡人——我有的是感情,

除了感情以外我一無所有。

我不想成佛!我不想成圣賢!

我只想能永久永久和我的小娃相愛。

人在愛中即是成仙成佛成圣賢!”

要愛就愛得明明白白,不留遺憾。

他雖性情溫和隨性,

卻并不意味著他沒有強硬的一面。

他不阿世媚俗,

不在乎外界的聲音與指點,

現在是,且向來都如此。

05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業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

梁實秋的筆調幾乎都是從容自在,平和沖淡。

字里行間之中,也總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神韻。

這樣的他似乎讓人難以相信,

他會有嚴肅認真甚至沖動的一面。

1937年7月29日,

北平淪陷,抗戰爆發。

其女梁文茜回憶,

七七事變爆發后,

梁實秋想投筆從戎。

深夜和妻子程季淑長談計議,

打算到后方參加抗日工作。

不久,梁實秋便毅然決然南下,

程季淑沒有哭,但很緊張。

她問母親:“爸爸干嘛去了?”

母親小聲告訴她:“打日本。”

在濟南火車站,

梁實秋遇到從前的一位女學生。

學生問他去哪里,他回答:

“到南京,赴國難,投效政府,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睂W生問及師母,

他告知:“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汽笛響起,梁實秋與學生揮手作別,

二人都流下淚來。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

誰又能無動于衷?

1938年,梁實秋應教育部次長張道藩的邀請,

參加了“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

擔任了任務最繁重的教科書組主任一職。

梁本無編撰教科書的經驗,

但“既到后方,

理宜積極參加與抗戰有關之工作”。

所以他還是硬著頭皮接受了。

梁實秋卻預先申明,

他是義務主持編撰教科書,不領薪水。

愛國他是義不容辭,

做人他也潔身自好。

1930年夏的一天,

徐志摩打電話給梁實秋,

說上海商務印書館的黃警頑受朋友之托,

替其妹做媒,對象是梁實秋,

請他問梁意下如何。

徐問:“你有沒有一個女學生叫×××?”

梁答有,徐說:“那就對了。

現在黃警頑先生來信要給你做媒。

并且要我先探聽你的口氣。”

梁實秋說:“這簡直是胡鬧。

這個學生在我班上是不錯的,

只是我從來沒有機會和任何男女生談話。”

徐在電話中說:“好啦,你現在告訴我,

要我怎樣回復黃先生?”梁不假思索地說:

“請你轉告對方,在下現有一妻三子?!?/p>

有人曾這樣評價林語堂:

說他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辦事,

很少為外力所左右,

具有堅強的獨立性。

然而像他這樣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

在20世紀的中國并不多見。

但梁實秋絕對算是那少數中的存在。

生于亂世,也長于亂世的他,

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

可他身上那一份赤子之心的熱忱始終如一。

他嬉笑怒罵從不示假于人。

作為知識分子,他有知識分子的堅守,

作為一國之民,他有保家護國的熱血,

作為人夫人父,他有溫暖體貼的柔情。

一輩子既入世,也超脫;既可敬,也可愛。

1987年的11月3日,

梁實秋先生于臺北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

帶著心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憾走了。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如果說梁實秋這一生也有遺憾的話,

那么有生之年不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該是他最大的遺恨......

滾滾紅塵,來如水,去如風。

“人生的路途,

多少年來就這樣地踐踏出來了。

人人都循著這路途走,

你說它是薔薇之路也好,

你說它是荊棘之路也好,

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p>

同時代人中活得像他那樣,自在灑脫,

而又心安理得了無遺憾是極其少見的。

他微笑著開始了他的生命旅程,

最后,又微笑著中止了生命的腳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