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寫一部80后自己的史詩

本人生于1983年的一座中西部“大城市”,生于“皇城根”,當然不是我們的帝都皇城根,而是“廢都”大西安。最近幾年一直想為自己寫點什么,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的人生記錄下來,因為覺得風風雨雨幾十年經歷的事情也不少,如果就隨著肩膀上這顆老化的大腦逝去,實在是有點可惜。接著目睹年輕一代紛紛崛起,先是身邊出現了精力旺盛的90后,后來甚至還有傳說中的00后,看著他們的樣子,覺得又像自己更年輕的時候,但是又覺得還是有哪里不對,于是覺得還是要追溯到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現在我寫一個80后的史詩,未來會有人再寫一個90后史詩,對照一下自然可以洞見我們兩撥人的差異了。

都說回首過去可以展望未來,實際上未必能夠展望未來,過去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其特定背景,未來不一定會發生,那么去看這些逝去的回憶有什么價值呢?“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是我覺得回顧歷史不是用于預測未來的,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事情的初始和發展,體會有些事情不是歷史的必然,不會在未來簡單的重復。而當我們知道了這種不必然性,就不會帶著所謂的各種枷鎖上路,而會明白人生是有很多種價值觀和選擇的。

就像童年時候的小英雄賴寧,曾經在我們那個時候和雷鋒其名,但是后來逐漸在公眾的事業中消失。我不是賴寧實踐的親歷者,但是當我帶著人生經歷再回顧這個事情,想象著當時社會各界消費賴寧來打造英雄形象,無數人因此獲利,就想起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只不過這個是反過來的,賴寧按照那個時候的道德標準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很多人,可是這個真的是必要的么?未來的年輕人需要去模仿他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說我們了解過去事情的背景,拿現在的眼光去看,就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必然再會發生的,我們也不用按照那個時候的道德評判去指導自己未來的選擇。當然了,由于這幾年主流價值觀變了,關于這件事情的爭論早已經塵埃落定,所以賴寧這個例子爭議比較小,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可是我相信還有很多這樣的類似價值觀變遷值得我們去挖掘。

我們說起來歷史,都知道二十四史,可是二十四史說的都是帝王將相,和我們大多數人又有什么關系,即便是熟讀了二十四史,倒背如流,也不意味著就能稱王稱霸,可以封侯拜相。我更感興趣的是一個大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點滴,就像我這樣平平淡淡的過完一生,是大多數人最終的歸宿,因此當我看到小人物真情流露故事,能夠獲得更大的共鳴和震撼。

我寫自己的史詩除此之外還有什么目的么?我覺得就是沒有目的的目的,只要自己投入了感情,看的人自然能夠收獲到各自需要的東西。

我們這代80后的人,和自己的上輩,和現在的小字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下,同一個制度下,然而這幾十年的巨變讓我們都清楚,國家還是這樣一個國家,但是成長的大背景卻有著天壤之別。我覺得在這個期間年紀相差十幾年的兩撥人群,其不亞于成長在兩個國家所造成的差異化,讓我們把這些精力都晾曬出來,仔細回憶一下自己從哪里來,從而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吧。

雖然我的經歷說起來滿打滿算短短三十多年,但是要完整的呈現出來絕對是一個艱苦卓絕的事情,有這個機會也是機緣巧合,但是能不能把這個緣分走完我自己也沒有底,但愿自己能夠堅持下來,為大家呈現一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生。至于內容方面,我會把自己的故事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努力用當時的視角來呈現回憶,作為一個大時代的親歷者,我想把自己和這個時代緊緊結合起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個人的人生記錄,起起伏伏這么多年,希望最終博得大家的會心一笑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