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只是你的小卒子,可別怕它

? ? ? ? 每個人都有情緒,沒有情緒,那不成了個石頭人?情緒使人的形象鮮活。人與人在喜怒哀樂方面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情緒,而是情緒的大小以及展現形式。有的人把情緒都寫在臉上,讓全世界都知道,有的人卻看起來對一切都風輕云淡。

? ? ? ? 看起來對一切都風輕云淡的人還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風輕云淡的,一種是裝的風輕云淡的,很明顯,兩者有本質的不同,不過,卻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情緒的收與放各有好壞。比如,情緒波動小的人可以免受情緒起伏的顛簸,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人往往有個強大的內心,因為大部分事情他們沒那么care,不care也就不會摧毀他們,就像莊子的妻子去世,他反而鼓盆而歌,生死其實也不是什么大事;情緒波動大的人更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有感而發,更能體會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多姿多彩。選擇將情緒收斂,將外表顯示的更加冷靜、讓人信任;選擇將情緒外放,讓人感覺更加真實、親近,所以自己怎樣舒服,怎樣做就好。

? ? ? ? 如此來看,人與人的情緒波動大小以及展現形式確實存在差異,然而差異不僅存在于此,也在于情緒的來源。你和我可以因為不同的事產生同一種情緒,也可以因為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情緒,更可以因為同一件事產生同樣的情緒,然而產生這個情緒的原因不同。比如我們都扶起了一個跌倒的老人,我因為滿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開心,你因為滿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并且老人沒有訛你而開心。這兩個原因不同,就像白馬非馬,包含關系并不是等價關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雖然最后莊子巧妙地辯駁了惠子,然而我一直固執地認為,他就是不會知道魚是否快樂。

? ? ? ? 所以有些時候,別人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不明白。不能理解別人的情緒是很平常的事情,理解錯了更是常態,如果真的難理解,不去理解不就好了嗎?我想起中學語文試卷那18分的閱讀理解,你真的能完全感受到作者的情緒么?絕不可能!什么藍色的窗簾表示憂郁?胡說八道!人家家窗簾就是藍的而已。你若能揣摩個百分之六七十,就很厲害了。

? ? ? ? 前面說了那么多,那么情緒到底是什么?不僅是喜怒哀樂,也有七情六欲,還有很多很多。我也沒權利給情緒下個完整的定義,然而我知道一些情緒的性質。通過這些性質,我們可以模糊而大致地去刻畫情緒這個東西。

? ? ? ? 首先,我想說,情緒由什么影響呢?大部分來源于你身邊的事物吧,你只花100塊就買到了個蘋果新款,一定開心的要死,你腦抽花了100塊買了顆新款蘋果,一定懊悔不已。所以,情緒大部分被你身邊的事物直接影響。那么你身邊的事物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的呢?是以什么作為評判標準?我想,是你自身對事物的看法,你自己評判了一切,決定了你自己的情緒。

? ? ? ? 其次,要說的是,情緒可以給人帶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好有壞。一個人用不同的心情去做同一件事,結果會產生一些差別,不過這個差別可能并不會特別大。比如一個優等生去考試,開心的時候發揮得好,能考100分,心煩地考試可能只有98分,可人家還是滿績。

? ? ? ? 那么,人的情緒與人的關系就很明朗了,人可以完全決定自己的情緒,而情緒可以部分的反作用于人。所以,人的地位一定是高于人的情緒的。這個地位并不是因為人包含人的情緒而決定的,決定的原因在于剛才所說的“完全”與“部分”。我認為,包含關系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我認為人的思想的地位是高于人的。就好像如果我對你說,我要送你一匹汗血寶馬,你的高興程度一定大于我說,我要送你一匹馬。所以,你的情緒只是個比你段位低的小卒,它可以為你所用,也可以沒完沒了地偷襲你,但若真的被它偷襲成功,就此命喪九泉,倒也真的算得上失敗。

? ? ? ? 剛才說完人與人情緒的差異,其實同一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情緒也在連續地發生變化。大部分人在小時候情緒波動更大,坦言而講就是因為沒見過世面。小時候會因為有一節課不用上而高興,其實有什么高興的呢?因為之后還是得補回來,早學晚學而已,這不和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樣嗎?早吃晚吃罷了。長大后,情緒變得復雜起來。第一,我們不會因為小時候的某些原因而發生情緒,因為見識的多了,因為知道發脾氣沒用了,因為在乎的不一樣了,原因有很多;第二,我們情緒的表達開始有了限制,不是想表達什么就能表達什么,我們要考慮的東西增加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嘗試改變自己的情緒了。

? ? ? ? 如何改變自己的情緒?這是我今天最想說的。我們不能怕情緒不好,更不能任其隨心所欲。有人會推薦一些減壓方式,比如聽音樂,比如運動,這些東西確實有用,如果你心情真的特別特別不好,我建議趕緊去打球,或者無間斷地跑個一萬米,運動是很有效果的,我親身嘗試的結果。

? ? ? ? 還有一種不道德的減壓方式,也是我長大后才發覺管用的方法,就是在你遇到困境的時候,看看那些比你更慘的人。這個事在我小時候根本不管用,但是在我長大后卻開始這么干了。一開始我覺得自己不太道德、不太善良,可是后來一想,我也沒做什么不利于別人的事情。可是為什么隨著年齡的變化,我對別人比我更慘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呢?我想了很久,才得出了答案。

? ? ? ? 小時候聽到別人很慘的事跡,我反而會替他們不開心,而現在卻鮮少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現在明白了,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太多的無奈,你有,我有,他也有,我們都有,所以苦難的可怕感降低了,感覺也就變少了,我們學會了接受。我們不把一點小事看成大苦難了。我們不僅能夠自己承受,還能自己做出積極反應,在這個過程中甚至能想辦法讓自己自娛自樂,有時也就無暇顧忌別人了。其實,這個世界上會有什么大的苦難呢,大不了命一條,任君取。

? ? ? ? 然而我覺得以上方法雖說能得到一時的愉悅,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解決影響我們的根源。一次好了,下一次還是會影響我們。所以,我們要學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我們能怎么做呢?

? ? ? ?剛才說到,人的情緒可以完全由自身對事物的看法決定,那么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做法。假設事件A能帶給你快樂,而A帶給你快樂的原因是原因C。那么只要觸發原因C,你就可以快樂。假設觸發原因C需要條件B,你只需要將自己對B的看法變成積極的,就可以一直循環于快樂地完成B,觸發C,快樂地達到事件A,再去完成B。

? ? ? ? 比如休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休息帶給你快樂的原因是你已經完成了工作,理所應當地玩樂的愉悅感。那么完成了工作就是一個條件,你只需要認為完成工作這個過程是快樂的,就可以得到好的情緒。

? ? ? ? 當然,這個例子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成立,而且每個人有很多很多的循環,每個循環都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條件,我們也可以在不同的循環事件上同時達到快樂,這樣快樂是加倍的。不過有一種“偷懶行為”是不可取的,就是既然A能帶給我們快樂,就不停地做A,在C并沒有達成的情況下依然去做A,這樣A的快樂一定會失效的。比如你一直休息,工作就不會被完成,這樣休息的時候是負罪的,快樂會逐漸減少,甚至減成負數,也就是起反面效果。

? ? ? ? 然而,人是不可能永遠保持很好的情緒的。但能在有限的情況下讓自己活得更開心,這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情緒只是我們的小卒子,可別怕他,也別因為他,壞了自己的事。即使不能指揮它上場作戰,也要管理它,收服它,做一個勇敢的,能真正控制自己的自由的人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