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閔一得約于乾隆末年去官歸 吳興,修真金蓋山,并主持該山教務,從事著述與傳道,一得學派結緣江南學風,收入民俗民意,結合閔氏家學家風,以文取文,以道取道,使龍門江南一支枝葉繁盛,影響深遠。
? ? ? 一得隱歸金蓋山四十余年,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仙逝。他是繼王常月之后,乾隆嘉慶年間江南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開創的“在家在廟兼修行”龍門方便之法門,吸引了學識位官眾人,“龍門嗣派”形成了江南道教特有的宗教組織形式,在養生與文化這兩個方面,聚眾之長,服務教眾,成為中國道教發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里程碑”。
? ? ? ? 閔一得生時,父夢羽服者至,曰,余俱懶云也。故別署懶云子。幼聰穎卻體弱,九歲猶艱于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師從高東籬,名一得,習導引后,三年后疾愈,氣漸充。
? ? ?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高東蘺仙去后,又以師禮侍高之弟子沈一炳(號輕云),為龍門派十一代。曾出游吳、楚、燕、趙,與龍門西竺心宗之金懷懷(王清楚,云南人)、白馬李(李清純,湖北江夏人)、李蓬頭(名字,里籍不詳)輩相往還。曾于乾隆55年(或云57年)服官滇南時,謁云南雞足山雞足道者(月支人,拜 王常月為師)。一得以戒律書授道者,道者則傳一得斗法。
? ? ? 閔一得年七十,仍精力依然,嘗冬日遇一故人,衣薄見寒色,即脫裘衣之。
? ? ? 閔一得為人篤實純靜,平易近人,曾自題:“我忘景豈真,我覺景豈幻,若待罔兩問,已若莊生嘆,省自復省省,真幻持兩端,非省非非省,應作如是觀,渺渺太虛中,贅此一身景,問景是何為,真幻何時省”。
? ? ? 閔一得臨仙逝前擬聯:“修道只為求己志,著書未盡度人心。”
? ? ? 閔一得自主持金蓋山教務后重學術。至律、法、宗、教四家及居家出仕,入山修道,尋師訪友,蓄發易服,均俾有志者自然而行。
? ? ? 閔一得的內丹以修性為主,性中兼命,也兼言命術,其說頗不同于諸家。如《古書隱樓藏書》以脊前心后的“黃道”為先天元氣循行路徑,不同于一般丹書所說的循任督兩脈運轉。其功法及思想核心為“醫世”。《 古書隱樓藏書》收集的丹書多出自乩筆者,然為乩筆中之精品。
? ? ? 閔一得著述頗豐,清嘉慶年間撰《金蓋心燈》八卷,以紀傳體形式記錄龍門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跡,因《缽鑒》、《缽鑒續》等書的佚失,成為研究龍門派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 ? ? 又纂有《 古書隱樓藏書》,收清人和自撰內丹書二十八種(光緒本三十六種)。或傳道光年中,閔一得又編纂《道藏續編》。 以上兩書是研究明清道教內丹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 ? ? ? 閔氏一得秉承江南道學之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紐帶,視廟堂為學府,著書刻模編印各種經文,廣積善緣,傳播之廣,道學文風備受推崇,分壇眾多,文人雅集為主要傳播之道,形成典型的江南道風道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