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 不奇之遇
1.第一次一人獨行,懷著忐忑的心情,漂洋過海,飛到歐亞大陸的另一方—羅馬尼亞,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大概知道羅馬尼亞曾經是社會主義陣營,歐盟經濟倒數,剩下的就只有百度搜索頻率最高的“羅馬尼亞硬拉”。
坐在狹小的機艙里~一邊忍受長距離低空飛行帶來的顛簸。一邊欣賞時如同擦肩的云朵, 還有黃綠斑駁的田野,云影掠過,緩慢如圖這個國家的節奏。
第一天~漫步在晚九點的余暉之中,車流緩慢而安靜,街道上人影稀疏,北山上BRASOV幾個大字悄然店點亮,照耀整個小城。布拉索夫一個站在喧囂背面的城市。
隨項目方一同去鄉村學校舉行歡迎宴會,沿途天高地闊,公路筆直向前,車里的年輕人隨著電子樂肆無忌憚地嗨起來,司機的手也揮舞在空中,任由車在金色的田野間劃出一道放肆的黑影。這真真是個載歌載舞的民族,在歡迎派對上,一開始安靜而拘謹的孩子們,在音樂響起時,仿佛靈魂受到召喚一般,不自覺地跟著節奏又唱又跳,毫不生疏也不客氣。
??? 歷史上愛唱愛跳的民族都不勝強大多遭欺壓~畢竟上帝是個喜歡一會關門一會開窗的上帝。羅馬尼亞也逃不開這魔咒,不過就算經濟落后,就業率低的可怕,人民也自得其樂,懶人自有懶人的樂趣,在這兒干什么都慢慢悠悠,下午一點就下班了隨便找塊草地長椅三五好友曬曬太陽喝點小酒,無止境地閑聊下去,時光也可以這樣消磨,怪不得香港小姐姐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這樣無所事事的日子。
2我常以為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并不在于那些大同小異的山川河流教堂或廣場,而是那些閃爍在異域文化間生活的細節。這些細節身后是龐雜的文化基因的傳承,是博物館中歷史沿革,教堂里虔誠禱告的具現,是關于陌生人的善良和熱情,超市的自動收銀系統,和永遠等待行人先過的汽車。這些細節,逛景點拍照無法企及,唯有踏踏實實像個當地人生活,才有機會挖掘和品味。當你終于走出了鐘擺一樣的日常,帶著所有過往的生活經驗,踏入另一個世界,一邊體驗一邊顛覆,最奇妙的不過是你在異鄉所有的驚異贊嘆,于當地人也不過鐘擺的齒輪罷了。
用一個字形容羅馬尼亞式生活,那就是“慢”無論是辦理業務,排隊等車,吃飯結賬,超市收銀…………一切的服務業仿佛都用龜速醞釀品質,和羅馬尼亞人民約定好時間,等遲個10分鐘再慢悠悠地過去,多半也不會遲到,無怪乎香港小姐姐咬牙切齒道:“這種效率,在香港我早就投訴10次了!”
這同樣也是一個極度熱愛花的民族,在每一個或大或小的陽臺和每一扇窗前都有繽紛的花朵搖曳在微風中。走在路上,也會看到拿著花的奶奶。公園里的草坪種滿玫瑰,沒有柵欄,在中國絕不能幸免,在這里可以安然迎接日出夕陽還有她們的枯萎。
羅馬尼亞的年輕人和任何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一樣,過分的無聊且有過分多的青春可供揮霍。
他們總是在夜里近十一點聚集在宿舍樓下,停一排二手小破車,車載音響放著吵鬧又吵雜的音樂,煙酒瓜子絕不能少,談天說地喝酒調笑,詩詞歌賦人生哲學,天文地理娛樂八卦…當中國的年輕人孤獨而熱鬧地坐在電腦幽藍的顯示屏前開黑時,羅國的年輕人,熱鬧又孤獨地坐在一起,開著無休止地party。青春啊,怎么過都是虛度。
在羅馬尼亞的40幾天遇到許多人許多事,人生似乎被打開了一個維度,就那樣在如此陌生的國度和原本命運平行的人交織在一起,委實有趣。大概人生的意義也就在于此,去經歷和體驗,拾掇那些象牙塔中不會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