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想要有個家
這首潘美辰《我想有個家》曾經紅遍整個亞洲歌壇。歌詞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溫暖的家,而且是和諧共處的家。
但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是有摩擦和矛盾,有雞飛狗跳、有火燒房頂。那么就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如何巧妙的與家人和平相處,教你三招。
1、格局大,視野開闊
夫妻雙方最先開始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互相吸引,產生的愛情,然后進入了婚姻。
來自兩個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而習慣又是完全不同的。
男人的襪子永遠都是扔在地上,女人的瓶瓶罐罐永遠占滿了顯眼的位置,女人經常往家里搬進花花綠綠的小物件,男人就必須遵守這些小物件的擺放位置,不得挪到。
哇塞,好多地方不一樣哦!怎么樣才能做到求同存異啊!
抓大放小:價值觀、世界觀、金錢觀保持大致相同就非常好了。
忽略細枝末節:男人偶爾不洗澡也就姑且放過他,一個星期可以放寬到7天不洗,家里頂多充滿了男人味,也不是什么天要破的大事情。
2、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夫妻之間的,甚或是雙方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只要看對方的優點就好!
找缺點,一分鐘內一定可以找到可以炒盤菜的材料。一天有24個小時,減去睡覺的8個小時,還有16個小時,16*60=9600。一天就可以做9600道菜,一桌十道菜,那就是960桌。
好累呦!
想輕松一點、簡單一點,每天上一道美食就夠。贊美對方的優點,感恩對方的付出。
“老公,感謝你這么努力掙錢,讓我們的貸款提前還款了”。
“老婆,感謝你每天都給我做這么多好吃的,晚上還放棄追劇的時間幫我翻譯資料。”
“媽媽,今天晚上我來洗碗,你辛苦一天了”
被尊重、被贊美、被感謝和被承認是不是比被抱怨要愉悅心情?
3、重視家庭合作
盡管是家里人,常常也是各做各事,有時候同一件事情可能就是會重復的。
有個小段子:寶寶被奶奶洗過了澡,過一會兒又被媽媽洗了一遍。
婆媳矛盾往往就是這樣的小事情引起的。
人多力量大,大家分工而做,可以讓得到的果實變得更大,而不是升級矛盾。比如我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為了避免互相沖突,我們其實是有分工的。
教育和陪伴孩子的事情我全程負責,而婆婆為我們分擔了做家務的活,公公負責接孩子放學。當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所分歧,這時候老公的作用便可以發揮了。
老公掙錢(大部分)
我掙錢(小部分)+負責孩子的教育
婆婆負責買菜做飯等家務勞動
公公負責陪伴奶奶買菜+接孩子放學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都在各司其職,無論是負責哪一部分,都要向對方表示感謝,承認大家的付出。那么這樣的模式會使家庭更加和諧、穩固。
是以,一個幸福的家庭就是這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