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厚啊!也有其他詩人的詩在其中作例子,比如:王彥泓的《湘靈》,歐陽修的《南歌子》。但我多數只看原詩,其他很長的一些話有的會看,有的不看。
這本書我是這樣看的:原文朗讀數次,抄寫一次。不認識的字查百度,不懂的注解也抄寫在這本書里,(它很厚,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可以寫。)這樣即使一次記不住,看的詩多了也就熟悉了,而若讓我現在所有不理解意思的字都去查,我是查不來的。
很多詩句我看不懂,最多理解一點點,但我也沒有去深究,只有有些不懂的字會查,不影響我閱讀的沒有太過去深究。這就是我的閱讀方式,閱讀會有收獲,但不強制要去收獲什么。? 我以后還會去閱讀其他詩人的詩集,直到閱讀的夠多了,自己慢慢懂得了,才會更深入的去細究吧――總得來說是我明白我現在水平不夠,深究下去只會使我難于閱讀。
我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讀下去,但我不知道讀下去是不是如我所想的一樣對我有幫助。正是這般低效率,我才不知道我是否還有出頭之日。
我純是一個野路子,標點符號不懂得用,散文是什么也不懂,像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什么的也完全不知道,會寫東西和閱讀完全興趣使然,只有一股愚直。
喜歡古詩里的那股韻,讀詩也是一種享受,我將其看做是陶冶情操。
看至第九頁再從后面看回去,收回剛才的話,這是一本很好的是,至少我覺得很滿意,內容很豐富。
到25頁時,只是淡淡的讀詩,靜靜的體會。反正我是讀不懂。
或者說我以我自己的方式閱讀,以自己的方式體會。
這寫的什么,完全看得沒感覺,只是想起之前《人間詞話》里寫的境界的有無之分,然后很多中斷的完全看不懂,我最多像是在讀一遍,留著以后看的詩詞多了來比較、回憶,然后才能在拿起來看才能懂得一點詩詞的東西。
《紅樓夢》我打算去看看。剩下的三大名著也許也會去看看吧。
但這本書還是要在看下去的,它就像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般的潛移默化的成為使我我更進一步的階梯。
我是不可能一次性看完這本書了,非得和其它書間雜著老,偶爾來了興致拿起來看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