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常忙于工作、人際應酬,樂不可支或不堪其苦,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歲月又流逝了一年,才觸動了時間按紐,才回望時間給我們的過往帶來的饋贈,掂量其輕重貴賤。
時間是一條空間隧道,時間是一條“不舍晝夜"的江河,時間是看不見的風,摸不著的空氣,“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對時間的認識與描述,見仁見智,人各不同,反正時間在雕塑著人生,也在不斷地創造著人或銷蝕著人。人可以與它賽跑,也可以挽著它或隨著它與人行走在空間的維度,結果多是它的敗將或落伍者,說贏得了時間,是以它物(人)作為參照的具有相對性的階段性的自慰,時間無窮無盡,逝者如斯,一如既往,無情無義,哪里能戰而勝之?于是人們萬般無奈,在尋找著它的里程碑,為感覺把脈,審定其刻度不失一種有效方式,我覺得,人生的時間長度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思想精神理想信仰可以延長或縮短其生命的長度,形象地說,時間是一把具有彈性的刻度尺,時間有代、年代、年、月、日、小時等刻度,至于以什么為單位去量度,因人因年齡因覺解程度而異,由每個人去定奪。
2
小時候對一切充滿希望,總是相信自己是大有作為的,信心滿滿。當事情未做好或不如意,被人嘲笑或受到訓斥時,心里不服氣,嘴巴噘得很高,喃喃細語:“我會好的,等著瞧吧!”心里頭有不屈的倔強勁兒,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少小時沒有時間感覺,歲月悠悠,時間是花團錦簇的夢,時間的刻度以年代(十年)為單位,估值到了年。君不見,孩子總渴望長成大人,遇到糗事則曰“過了十年再看我的”,遇到憤怒不平事則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記得讀書時,我很不喜歡聽一位老師毫無新意的課,總是想法兒跟同學換座位換到后面去,寧可自學,也不愿聽課,心里說:“十年之后,肯定會超過老師!”
殊知,十載云煙,歲月悠悠,挾在時間大潮中,早已把這心事忘卻在九霄云外。
3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老夫子把人生的境界說得極到位。人過四十,四十年的時間積淀,事業的成功與否就擺在面前了,心知肚明,無須別人評估。成功者是把時間融入精神血液中去培養與呵護自己的事業之樹,從而在成功那里獲得較高的時間系數,對時間有了大致感覺,知悉人力難為,所支配的事情有限,才感到時間的干貴,除去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除去吃喝拉撒睡玩時間,委實不多,但滿懷希望,相信時間會創造奇跡。此時,對時間的認知是有了切身的感覺,但還是停留在界限上,停留在“望”“聞”“問”的階段,沒有“切”的觸覺,有了年的概念。中年人的大事記中多半以年為度,寫年譜,當然估值到了“月”。
四十不惑,面前的時間還算是風光無限,它不是從頭到腳煥然一新的剛落地的娃娃,不再是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的小姑娘,時間不是富足,并不奢侈,猶如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人大膽向前,奔向無限風光的險峰。
但中年的時間優勢并不可以隨意揮霍,而且這時間的泡沫很大(如主觀生理上、客觀的會議,都不屬于自己的),如果精神理想信仰把不準方向,不是把時間投入到正兒八經的事的上面,而是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被動地乃至主動地投入到玩樂上,游戲人生,則有可能重復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尷尬。
4
當把歲月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才對時間刻度有確實的認識和觸摸,時間的刻度可精確到“月",估值到了“天”,所以時間感空前緊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惜時到了“爭分奪秒"地步。我們從古詩文中不難觸摸到老境將至者的從容淡定、窘迫而又積極的心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夕陽無限好,只是盡黃昏"“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為此,惜寸陰成為一種自覺,也成為后人學習的范式。
魯迅先生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晚年患病,時間苦短,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如夜鶯鳴唱,熬夜,直到去世,已是他的習慣,被友人戲稱“貓頭鷹"。惜時,成就了一篇篇、一本本閃爍思想光茫的文字,成就了一代文豪。惜時如金而成就事業者不勝枚舉,在此不作贅說。
對時間有切身體味的他們,處理時間的方式大不一樣,譬如,每年春節前的守歲,一般的人是落坐電視機前賞春晚的歌舞和聲色光景人,靜候那一記鐘聲,其后是一齊歡呼、擁抱、祝福,一個個如溪水入江,江流入海,匯聚并沉浸在喜慶歡樂的海洋。且看周國平是怎樣過的:
我躲在我的小屋里,守著我今年的最后一刻寂寞,當歲月的閘門一年一度打開時,我要獨自坐在壩上,看我的生命的河水洶涌流過。這河水流向永恒。我不能想象我缺席,使它不帶著我的虔誠,也不能想象有賓客,使它帶著酒宴的污穢。
我寫上面這段文字,應該是二十年前的吧……每到舊年離去新年到來,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惆悵……
真正應該守的是舊歲,那離去的一年,對于每個人來說,它都是獨特的,是他生命的一個不可重復的片斷,銘刻著他特殊的悲歡和經歷,而它卻永遠地消逝了。守歲是一種訣別,必須獨自面對,一個人能把自己的生命的如此珍貴的片斷和眾人的片斷混在一起,讓它不明不白地消逝,因而真正消逝得無影無蹤呢?
所以,在我看來,過年是一個機會,它提醒我們,歲月易逝,生命有限……你必須心疼你的生命,才會好生照料它,你必須憐惜你的昨天,才會珍惜你的明天……那么現在讓我們把它找回來,讓我們親近它,愛護它,帶著它重新上路,不再把它丟失。
如此心靜,如此虔誠的惜時與眷戀之情!拳拳之心,猶然可見。可以想見,眷顧過往,審視自己,不忍虛度,必會珍惜生命每一時刻,珍視現時,分秒必爭。
5
隨著歲月推移,年輪遞增,對時間的感覺由模糊抽象到生動具體可感,時間這把尺子的精度在逐步細化,自年代而至年,自月而至日,乃至小時,呈倒金字塔結構。少年時常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套語形容時間的匆忙,實際上時感虛無而遙遠,猶水中望月,目斷風煙。中年時的時感漸明,如日上中天,風物亮眼,自信滿滿,握有大把時間,可盡情揮霍,終似有“當局者迷"之嫌。至老境則感覺時間窘迫,時不待我,自我發力,“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時間的刻度愈發精準。盡管人的平均壽命在遞增,但不能成為揮霍的借口,我們企望把這種對時間的自我覺悟的愈來愈細微的倒金字塔結構及早顛覆過來,及早地覺悟并有真切的時感,細化時間尺的刻度,期待惜時成為一種社會的自覺,一種文明風尚,一種良好的生態,催生更健康更強大的生命力量。惜時就是珍惜與時同道伴行的生命,惜時就是升華生命的意義,提升人生品位,讓每個人在轉瞬即過的時光隧道里閃爍燦爛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