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缺劇本,早不是什么秘密。
除了動輒扎進暢銷小說和網絡視頻,包裝有粉絲基礎的IP,這兩年,另一個借船過河的招是——翻拍。
遠到美國,近至日韓,買買買。
口碑那是一片更比一片低
Sir今天要跟你說的這部也是——
《捉迷藏》
與去年大冪冪演的《我是證人》一樣,《捉迷藏》的原版同樣來自韓國。
同名,《捉迷藏》。
韓版《捉迷藏》
韓版《捉迷藏》當然是一部成功的驚悚懸疑片。
2013年本土上映19天觀影人次突破500萬,成為第三部創下該票房記錄的韓國驚悚片(速度遠超《殺人回憶》的60天和《追擊者》的73天),總觀影人次高居當年韓國票房排行榜第七名。
縱然電影某些方面不如人意,但憑借韓國成熟的工業體系及其對社會膿瘡無所顧忌地揭破,仍令電影整體觀感在合格線以上。
而中國版《捉迷藏》。
宣傳期不停主打男主“霍建華”。
臨上映又傳出因“尺度太大”被迫延期的新聞。
票房至上的市場導向與無可躲避的審查,隱隱讓Sir有不祥預感。
果然,不幸料中。
再一次的,中國版成為一次意猶未盡的模仿。
先從故事說起吧——
男主張家偉(霍建華 飾),強迫癥中產,一張桌子每天能擦二十遍。
有一天,來了通陌生電話。
是哥哥的房東打來,催男主交房租,莫名其妙,他哥哥多月未交房租。
他失蹤了
帶著層層疑惑,男主開始探究多年未見的哥哥的生活。
哥哥住啥地方?
幾十年樓齡的老舊居民區,臟亂差,沒人管。
更可怕的,這里但凡獨居的人,都接二連三地被蒸發。
男主挨家挨戶跟鄰居們打聽哥哥的下落。
但光是提個房號,都能把別人嚇著。
有蹊蹺。
同時,光顧著尋人的男主,家里后院也著了火。
他的老婆孩子,被一個神秘頭盔人盯上。
Sir不得不說這造型太土鱉
好好的一家子,莫名其妙就攤上事?攤上什么,Sir就不劇透了。
《捉迷藏》與Sir之前推薦的《屏住呼吸》類似,都是關于潛入他室。一個是賊被戶主設計,一個是戶主被賊玩弄。
但核心設定殊途同歸,都在說,家,遠沒有你想象的私密與安全。
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這就是此類驚悚片的嚇人伎倆,不斷顛覆你的慣性認知,就連家,也變成危機四伏的兇險囚籠。
它們追求的不是感官驚嚇,是心理驚悚。
這當然比國內絕大多數敷個面膜就跑出來嚇人的驚悚片刺激。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版《捉迷藏》就可推薦。
最直觀的感受是,這片子復制黏貼的痕跡太重了。
中國版《捉迷藏》,在創作上基本操持一種保守(偷懶?)的做法,照搬照演,不求有功,只求無過。
就連中國人口語中不太常出現的詞,也謄寫過來。
像這種變態的寄生蟲
那種變態寄生就該一輩子隔離起來
變態寄生蟲是我們中國人日常會說的話?
更讓人失望的是,皮上亦步亦趨的同時,骨子里卻淺嘗輒止。
先說表演。
霍建華硬件確實好,但如果跟韓版豬腰子臉大叔硬拼演技,毫無疑問,處于下風。
拿同一場車內戲說。
韓版里,妻子問起哥哥的事,男主表情呆滯,目光空洞,身體隨著車子的顛簸不自主抖動,微妙表現出心里的不安。
中國版,妻子問完話,霍建華近乎完美地露出他的側顏。
再說動作。
韓版有場天臺肉搏戲,男主被鎖喉,頂在天臺邊沿上命懸一線,生死一發時,他抄起手邊一個花盆……
俯拍之下,激烈與驚險夠恐高癥患者喝一壺。
結果,這場戲被移到中國版,變成……
嬉鬧意味的潑水節。
動作戲拍攝現場
最最不能忍的是,電影重中之重的內核。
兄弟兩人的糾葛前史,是這個驚悚故事真正殘酷的隱線。
韓版,男主小時候是孤兒,被領養到一個三口之家生活,哥哥涉嫌一樁強奸案,他為了“上位”,撒謊,誣陷哥哥。
這個細節不得不提,當警察詢問他時,他盯著的,是墻上沒有自己的家庭照。
多年后,他繼承家產,結婚生子,過上了理想中的美滿生活。
但某種程度,他和罪犯(神秘頭盔人)一樣,都來自社會底層,都是鳩占鵲巢的闖入者。
他們的背叛與殺戮,只為沖破階級的結界,向更高處爬,影片最后的大戰,其實是惡(顯性)與惡(隱性)的傾軋。
而在中國版,男主與哥哥被設定成親兄弟,他的身份得到“合法化”。
舉證也模糊處理,男主只作為一個不知所情的旁觀者出現,主動誣陷被洗白成無心之舉。
最后的大戰,自然回歸到善惡對立的套路。
如果說韓版的鳩占鵲巢,積攢著底層階級對病態社會的憤怒,那中國版《捉迷藏》,當殺手被扣上“偏執型精神錯亂”的帽子那一刻——
社會的病,全被卸在一個瘋子身上。
就差沒有拿著大喇叭喊:提升安全防范意識,每個家庭,人人有責。
這太讓Sir失望了——
不說過激的動作和性,是人物慘烈關系的投射,是內在情緒的出口。
很多時候,當我們站在足夠的高度看清故事的全貌時,善與惡,就變得曖昧起來。
這是了解人性與世事之后的悲憫,而不是政治正確的黑白宣判。
中國版《捉迷藏》有一幕讓Sir非常在意。
這場戲在韓國是這樣的——
機位處于低角度,仰拍倚在門邊上的男子,一開始,你透過玻璃門,看見兇手(影子)的快速移動。
之后,鏡頭從男子濺血的面部,移到兇器水果刀。
回到中國版,同樣場景,就是簡單一棍子。
影子沒有發揮丁點兒驚悚效果不說,懸念張力也被打破(就連兇器都慫得一塌糊涂)。
這讓Sir想起了《浮城謎事》中,喬永照殺人,為了過審,從“十三下”改成三下,最后以淡出(漸黑)處理。
如你所了解的,我們的電影與我們的社會總是產生巨大的錯位。
周克華,鄧玉嬌這樣的人物要不就被屏蔽,要不當TA出現時,就被解釋成神經病。
也因為對審查的忌憚,在今天的中國銀幕,無病呻吟的愛情與青春成為主流,而記錄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影像少之又少。
看著好好一部驚悚片被閹成“軟蛋”的《捉迷藏》,Sir實在忍不住豎一個中指——
去你妹的正能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紙巾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