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3200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小編說
提高孩子成績,比拼爹媽、上補習班更重要的,竟然是吃早餐!
這么有趣的結論,并非憑空捏造。而是來自浙江省教育廳的大數據調查。
除此之外,“尖子生的睡眠時間比學困生平均多出一個小時”等結論也著實令人咂舌。
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哪些因素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重要影響?各位老師、家長們,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這些數據告訴了我們哪些“金科玉律”吧!
5月22日,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新聞通氣會剛剛開完,會上發布了一系列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相關數據。
數據表明,吃早餐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很大,遠遠超出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動力、自信心、參加校外補課、家長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優勢。
除了早餐問題、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吃早餐對孩子學習影響巨大,比校外補課還有用
俗話說“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早飯對于孩子的生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可現在有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可能為了多睡一會兒,可能是早上沒胃口,省了早餐,或者草草應對。
那么,每天吃早餐的學生與早餐不規律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有差別嗎?
數據表明:
吃早餐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很大,遠遠超出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動力、自信心、參加校外補課、家長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優勢。
這次監測對學生吃早餐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浙江省每天吃早餐的四、八年級學生分別為87%與67%。
每周吃早餐次數越多的學生,學業成績越高,其中吃早餐7天的學生,比吃早餐在3天以下的學生平均成績高出50-70分,相當于多接受1-1.5年左右的教育。
數據表明:
除了影響學習成績,早餐還對改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
學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每提高10%,四、八年級學生親子關系指數分別改善6.16%與5.98%。
所以,為了讓孩子以飽滿的狀態迎接一天的學習,也為了讓親子關系更加親密,從現在開始,每天為孩子精心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餐吧!
除了吃早餐,數據還“說”了啥?
現在我們知道了吃早餐很重要,那浙江省的監測數據還告訴了我們些什么呢?
01
適度作業最有益,保證休息很關鍵
學生做作業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越好嗎?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數據分析:
四年級學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作業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八年級學生每天作業時間在2-4小時,對取得較高學業成績最有益。
過度增加作業時間不一定會帶來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
02
早睡早起,勞逸結合很重要
中小學生每天睡多久最合適?
監測數據顯示:
四年級學生每天保證9-10小時的睡眠時間,八年級學生保證每天7-9小時的睡眠時間,最有可能取得較好的學業成績。
我國其實很早就對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做出了規定:學生每日的睡眠時間,高等學校8小時,中等學校9小時,小學生10小時。夏季酌量增加午睡時間。
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周國嶺說,小學生最好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最佳起床時間是第二天早上7點。
“理想的睡眠時長是10-12小時,現在很多孩子晚上要上培訓班,回來還要接著趕作業,結果導致習慣晚睡,這是得不償失的。”
媒體隨后在杭州5所小學進行的抽樣調查也驗證了這一說法。調查結果看,成績優秀的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確實要比偏弱的學生略長。
在被抽樣的學生中,僅有一所學校的三年級學生,偏弱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超過了優秀學生。其他樣本中,偏弱學生普遍比優秀學生睡得少,差距最大的每天少睡1小時。
因此,家長們要注意讓孩子勞逸結合哦。事半功倍才是理想效果嘛。
03
學習策略差異大,死記硬背不靠譜
把課本、老師說的知識點都背下來,就能拿高分?千萬別白花了力氣收不到效果。
這次監測中,運用了學習上的“記憶策略”與“監控策略”兩種概念:
“記憶策略”包括熟讀、背誦、反復做習題等做法。
“監控策略”包括梳理學習計劃、找出重點、查找資料等做法。
根據在兩種策略上的得分高低,學生可分為“記憶傾向”和“監控傾向”兩種類型。
監測對“記憶傾向”與“監控傾向”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在解決常規問題時,“記憶傾向”學生的得分率稍低于“監控傾向”的學生,差距在1%-8%之間;
但在解決非常規問題時,“記憶傾向”學生的得分率顯著低于“監控傾向”學生,差距普遍在20%以上。
而且數學“記憶策略”每提升一個單位,復雜問題解決的準確率減少31%。
由此可見,學習還須基于理解,不能靠死記硬背。目前,主要憑借記憶來學習的學生,需要及時調整學習策略。
04
與其花錢補課,不如鼓勵孩子閱讀
孩子的興趣班太多了,沒時間閱讀?那不如少報一個班,多兩小時閱讀吧。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可不是說假的。調查發現,閱讀對學生學業水平、學習品質等有積極影響。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中小學生樂于閱讀、有效閱讀、享受閱讀,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好奇心的重要途徑。
數據表明:
一學期內讀完9本及以上課外讀物的學生,比讀完2本及以下的學生閱讀成績高36分,這相當于多接受一學年的教育;
從閱讀時間來看,每天保證半小時以上興趣閱讀或與學習相關閱讀的學生,其閱讀成績比基本不閱讀的學生高出10分以上;
從家庭藏書量來看,按照20本以下、21-50本、51-100本、101-200本、200本以上五個水平來劃分,每提升一個水平,學生的閱讀成績平均能提高7.23分。
這些數據表明,閱讀對學習能力的影響很大,父母與其在課外補課上大筆花錢,不如多買書鼓勵孩子閱讀。
05
積極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程度,對兒童發展起著多大的作用?數據顯示,作用很大!
這次監測通過對父母在子女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的參與狀況的研究發現:
父母參與程度較高的學生成績,均顯著高于參與程度較低的學生,而且相比于八年級,四年級的成績差值更大。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做到“積極參與,多多陪伴,習慣為重,合理期望”。
積極參與有哪些形式呢?可以從這些地方入手:
合理頻率地關心孩子在校表現、關注孩子作業完成情況、陪伴課外學習、參與孩子感興趣話題的討論、陪伴孩子一起鍛煉身體、督促孩子每天吃早餐、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一起晚餐等。
影響了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還有這些!
除了以上的方法,還有什么因素能影響孩子的成績呢?
01
學習毅力很重要,多給孩子樹榜樣
調查表明,學生如果對學習缺乏恒心、遇到困難,喜歡選擇知難而退,會影響他的成績。
以剛升上中學的學生為例,中學階段與小學相比,中學課程的難度增加了,學習方式上,也要求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加強。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學生不適應從小學到中學的角色轉換,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喪失信心,難免對學習成績造成影響。
培養學習毅力,可以先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這樣孩子學習才有動力。
培養學習毅力還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可塑性較大的中小學生。所以讓孩子找到一個特別佩服的對象,以榜樣的事跡來激勵自己持之以恒地學習,也是個有效的方法。
02
家長平時多參與,多為孩子出心力
在一些老師眼中,家長的參與被看作是孩子學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老師感覺家長愿意參與孩子的學習,那么無形中會對這個孩子傾注更多關注、付出更多心力。
許多老師是愿意聽家長分享孩子的日常,因為越多了解孩子的課外生活,老師就越能有針對性地按照孩子的習慣安排學校生活。
這樣做還能讓老師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減少老師學生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許多老師都希望家長能夠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
03
學習不僅靠智商,逆商也得多培養
逆商,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承受逆境的能力。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逆境,孩子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面對逆境、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化逆境為機遇顯得尤為重要。學習不能只靠智商,也得靠逆商。
俞敏洪高考考了三年,英語對那時的他來說著實是一個坎,他說:“你有受挫折的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話,你就會走到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高度。”
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逆商,不僅在學習階段對孩子有利,也能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遠更穩。
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