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懷。
續上集
孩時的我們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喜歡探險。崇拜英雄人物,喜歡模仿他們的言行,但還沒學會判斷自己的對錯。
電影看完,行動就開始了…
扒火車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特別喜歡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喜歡游擊隊員小坡,因為喜歡看他彈著土琵琶、神采飛揚的樣子。
每當唱起這首歌,腦海中就浮現電影中的夕陽西下、游擊隊員勝利而歸的畫面。對于我們這些鐵路孩子,電影《鐵道游擊隊》具有非凡的意義。
順著淙淙的記憶之河,追溯兒時時光,仿佛又看到了一群群鐵路少年在鐵路貨車編組站,扒火車、玩打仗游戲的情景。
小時候,我對鐵路充滿了好奇,總覺得火車很神秘,一個巨大無比的鐵家伙,竟然能在鐵道上奔跑?而且跑的飛快,千里馬都追不上它,真是不可思議。
快看!那里停著一掛火車,一會準備扒車。
等等,別急,小心點。
這個火車馬上要開啦,別追了,追不上啦。
為什么?你看,這個火車頭的煙囪冒出一股股急促的煙,煙有時是黑、有時是白,應該正在啟動;仔細聽,剛啟動的火車還會發出“褲衩褲衩……‘’的聲音,而且越來越急,同時他的汽笛還會發出“爾……”’的巨大吼聲。
我們扒火車,一般選擇在火車編組站的坡上。因為那里火車的車廂多,而且車廂多是一節節的慢慢溜放。
火車廂到達溜放坡的至高點時,速度幾乎為零,好扒,沒危險。
在坡上除了扒火車,我們還軋釘子小寶劍。這種小寶劍,我們很多鐵路男孩子都玩過。寶劍分大、中、小三類,是用不同大小的釘子軋制而成。我們把它當飛鏢玩,尤其是當年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播放,看敢死隊員扔飛鏢殺敵人,真過癮,于是小盆友們瘋狂模仿。那時用釘子壓成的飛鏢,成了孩子們練習殺敵本領的武器。再后來,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被禁放,鐵路家長和學校老師也不許孩子在火車輪底下軋釘子,怕大釘子造成車輛脫軌。慢慢的,孩子們就不玩了……
我剛上小學時,因為上課玩它,還被老師家訪告訴家長,挨過揍呢。
制作釘子寶劍,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釘子放在鐵軌上,火車一軋就成功啦。
扒車,我們最喜歡扒守車,因為守車車梯矮,好扒,車內還有椅子坐。
守車又稱望車,是掛在貨物列車尾部運轉車長乘座的工作車,用來了望車輛及協助剎車,是鐵路(特別是小站)的工人、家屬經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守車十分簡陋,其實就是一節鐵皮車廂,里面在兩邊用鐵條焊著兩張供運轉車長使用的鐵椅子,在車廂中間安著一個鐵爐子供車長冬天取暖。
我們在守車里可以坐著看風景,還可以玩,很舒服,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守車就很少見到啦。
扒其它貨車皮就需要些勇氣,因為車梯比較高,扒提子動作要快,上去還要抓緊,否則掉下來可不是玩的,沒準兒小命就沒了。
但只要上了火車,隨貨車溜下來的感覺可爽了,風呼呼的從耳邊吹過,頭發飛揚,刺激極啦。
凡事都有危險,因為扒火車玩,聽說有孩子被火車軋死或軋斷腿的事情發生。鐵路家長怕自家孩子出事,管的緊了,發現就打,我們也就不敢再扒車啦。
為此,我們的鐵道游擊隊之夢徹底破滅了。
最初我們扒火車是想學鐵道游擊隊員馳騁鐵路,后來是想探尋遠方。我們不想局限眼前世界,想讓火車把我們帶向更遠的地方。
生活幫助我們實現了愿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時間推移,我們慢慢長大,鐵路事業也不斷壯大,蓬勃發展。兒時扒貨車玩游戲;再大些,少年的我,去東河補習,坐悶罐車或綠皮車跑通勤;邁入青年,擠火車到外地上大學;工作后竟然能坐臥鋪出差;到現在,祖國鐵路事業大發展,鐵路線縱橫交錯,高鐵動車已馳騁在祖國大地。
我們隨時可以去遠方看個究竟的兒時夢想,已經實現。
寫到這的時候,當時我正坐在從重慶到成都的高鐵上。
這個季節,成都平原的油菜花開的正盛,金燦燦的,桃花初綻,紅艷艷的;只是天空陰沉沉、霧蒙蒙的,空氣潤潤的,好像要下雨的樣子。
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三國時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是前蜀、后蜀都城。這是一座有26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這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
小學背誦杜甫著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說的就是成都。詩歌生動地描繪了成都當時作為長江上游重鎮和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如云、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成都地區還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建于古代并至今仍然正常使用的唯一大型水利工程。
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再次證明了成都的古老,文物證明了成都的建城史始于公元前611年,服不服?更神的是成都的名字兩千多年來竟然從未變更過,這也是個奇跡。
因工作關系,這些年陸陸續續的來成都出了幾趟差。成都人那種樂觀和悠哉的生活態度感染了我。不管生命遭遇多大的苦痛,不管生活多么不易,都能坦然承受,樂觀對待。青羊宮內你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在那里喝茶、打麻將、擺龍門;青城山上又有很多的四川人在清修;龍泉驛的桃花樹下,坐滿了喜笑顏開的成都人,聊天喝茶,享受人生。
成都人會生活、會享受,樂天知命,似乎不知道憂和愁。
記得前年,我去四川省汶川映秀鎮的地震遺址參觀,徹底被大自然強大的破壞力和地震遺址的現場悲慘景象所震撼。參觀的一路,我心情沉重,一上午幾乎不發一言。年輕的導游,語言平和,細心的為我們講解地震故事和談著感受,如同親歷。她真的就是那天映秀地震的幸存者,當時還是個中學生;震后,全國救援,映秀古鎮也在遺址旁重建,樣式統一,格調高雅,排列整齊。政府為照顧當地群眾,把很多居民都招進景區成了服務人員。
小姑娘淡淡的介紹著一個一個遺址歷史,說著那天的感受,仿佛說著別人的故事,那么坦然,那么震撼。
中午就在景區一家小店吃飯,老板娘爽快麻利,飯菜也味道可口,物美價廉,幾個小菜極具特點。吃美了,就跟老板娘說想見見廚師,想當面道個謝。沒想到出來的是個男人,竟然沒有左手——是那次大地震讓他失去了左手,他是老板。這個餐館就是他們夫妻倆共同經營的小店。更沒想到的是,他倆不是原配夫妻,是震后新組建的家庭。原來他們兩家留下他們倆個孤獨世上,親人們都命喪九泉。倆人同病相憐,結成夫妻,樂觀生活,讓人看不出他們曾經有過的巨大傷痛。四川人就是這么樂觀。
常言道: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好像挺有道理。也許是成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氣候,形成了成都人寵辱不驚和知足常樂的性格。在革命年代,成都人都沒有搞出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或許,它缺少的就是苦難和挫折,成都太順利了,也太安逸了。
坐在重慶至成都的高鐵上,我還想起了三國時代的蜀國。那時蜀國英才輩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治理蜀國,平定周邊,開拓疆土,七擒孟獲,六出岐山,奠定了今日四川的疆域,何等光景……四川百姓為紀念諸葛丞相,專門為他修了武侯祠。
我旁邊鄰座是一老年女性,在車上不停打著電話,好像成都人,現在重慶生活,這次回成都探親,聯系與當年親密小伙伴,在成都相聚,電話中不斷回憶著過去。
時光流逝,高鐵馳騁,一個多小時的功夫已從重慶北到達列車的終點站——成都東站。
可誰又知道我們人生的終點站,最終會停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