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次元貓小姐
年初,好友阿玲的老公投資失敗,小倆口心里都有點別扭。
這半年來,倆人時不時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久而久之,阿玲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次她與老公吵架,孩子就會生病。
兩口子吵架與孩子生病到底是巧合,還是真有關聯?
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類似的心理學案例。
一對夫妻帶著6歲的孩子四處求醫,原因是孩子不愛吃飯,已經嚴重到了身體虛弱的地步。在一名好心醫生的建議下,他們帶孩子去拜訪了一個很有名望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很快就找出了癥結:原來夫妻倆的感情從一年前開始破裂,一直爭爭吵吵,并多次提到離婚。
孩子發現父母唯一合作并意見一致的時候就是在餐桌前勸自己吃飯,便故意夸大了自己不愛吃飯的行為,即使是挨餓也不肯進食。
夫妻倆算了一下,從孩子最初厭食到做心理咨詢的時間,剛好是一年。其實孩子的病源是家庭關系,孩子是家庭問題的“替罪羊”。
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法維護家庭的完整。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阿玲聽,她馬上認真地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孩子第一次在他們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發高燒,夫妻倆就立馬擱置了爭議,齊刷刷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后來,一遇上大的爭吵,孩子就會發燒感冒,他似乎在以這種方式默默抗議,尋求父母的溫情。
阿玲納悶:孩子才一歲半,連大人說的話都未必能聽懂,如何練就了這般“特異功能”?
我們總是以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知道。
其實孩子只是不會表達而已。
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
再小的孩子都能敏感地捕捉到父母關系之間微妙的變化,而且孩子越小,越容易在父母吵架的時候生病。
當孩子無力改變外部環境的時候,就會轉而攻擊自身,造成情緒壓抑,生病是幼小的心靈負荷過重的表現。
有些感情不好的夫妻常會發現,他們吵架的時候孩子會變得特別“懂事”,其實這種“懂事”跟生病一樣,都是非常可怕的,
背后交織著孩子的沉默,恐懼,隱忍,和討好。
孩子們發現父母的關系惡劣,都會想盡辦法扭轉局面,或讓自己變乖一點,讓父母更開心一些;或叛逆搗蛋,讓父母更關注自己。
那么,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一味冷戰的夫妻對孩子的影響就會小一些嗎?
以前聽一個同事講她的親身經歷。
自她有記憶起,父母就是分房住,除了跟她說話,父母之間幾乎很少交流。
她去同學家玩,發現別人家的相處模式很不一樣:別人的爸爸,是會跟媽媽夾菜的;別人的媽媽,是會跟爸爸微笑的;別人家餐桌上說說笑笑的氛圍,是她家從來沒有過的。
最讓她驚訝的發現就是:別人的爸媽都是共用一個房間!
這個發現讓她崩潰了,她覺得自己是有罪的,是自己導致父母不和——那時的她還是個孩子,孩子總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父母的關系也是受他們控制的。
她嘗試了多種修復父母關系的方法,但都沒有效果,面對這難以接受的事實,她變得郁郁寡歡。
如今,她終于明白,父母本身就是不相愛的,無論她再怎么努力也于事無補。但當年憂郁消沉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她成長,成了她身上根深蒂固的烙印,時刻影響著她的行為和認知。
她不敢戀愛,不敢結婚,不懂得如何去愛人。
她獨來獨往,言行孤僻,生怕有人靠近自己就會帶來傷害。
她性格敏感懦弱、自卑且多疑,童年的陰影籠罩了她整個人生。
大人們以為偽裝得很好,但孩子心里卻如明鏡一般。冷暴力帶來的傷害絲毫不比暴力少。這種傷害,遠遠超過成人世界里貧窮、失戀、失業帶來的打擊。
我曾在一本書里看到過這么一段話:
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冷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
大人當孩子無知,其實是大人不愿孩子有知情權。不是孩子不知道,是大人自以為是地覺得孩子不知道。
父母是否相愛,孩子是最清楚的。
裝恩愛可以瞞過親戚和朋友,但瞞不了朝夕相處的孩子。每對父母的相處模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與社會的相處模式。
一旦發現父母關系并不那么融洽,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和焦慮,試圖平衡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時,很容易把自己的世界封閉起來。
婚姻關系永遠是所有家庭關系的核心,夫妻感情穩定,親子關系才能穩定。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懂得如何自愛和愛人,他們會沐浴著原生家庭的陽光積極樂觀地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彼此相愛。
作者簡介:二次元貓小姐,一個只寫好文章給你看的塌鼻子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