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作了筆記并不是終點,而恰恰是另外一個行動的起點,而這個行動就是審查,回顧你做過的筆記。
緣由
在討論回顧筆記的方法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探討下其必要性和好處,畢竟,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為什么要抽出寶貴的時間來作這個?
強化筆記索引在你大腦中的地位
之前的文章里我們一再強調不要刻意在大腦里存放事物的細節,而只需要記住其索引即可。但是即使是索引幫我們減輕了大量的記憶負擔,但它也是記憶的一部分,長期的置之不理依然會失去大腦對其的關聯。即失去了對其的檢索能力。很可能下次你又得重新來一遍之前走過的道路。所以你需要定期地翻看你的筆記,審查其中的內容。刷新自己大腦里的閃存,除了強化大腦里的索引,雖然一再強調不要把細節放在大腦里,但如何能順帶記住一些常用的內容,從而省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翻看筆記。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減輕筆記天然的滯后性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人的思維也是一樣的,所以你的筆記相比較你的思維是必定存在滯后性的。筆記中記錄下來的只是當時那個時間點你的想法。伴隨著新知識的接受以及更多的思考,對于同一問題你的看法肯定會更加深入,甚至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這些東西當然需要反應到你所作的記錄中。
加深對事物的理解
上一小節說到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會變得更加深入和透徹。此時和書上的記錄(也就是你之前的理解)進行對比,必然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比作為人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我們沒有道理不使用它來增強我們的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這里舉幾個例子:
1. 上一篇如何做筆記里的索引和實現的位置其實并不固定,很可能當時你認為的實現處隨著以后閱歷和經驗的增加反而會出現索引和實現位置的對換,另外還很有可能出現再次增加索引位置的情況。
2. 定期復盤時你就發現很多意思的現象,例如人類的思維是連續的,你的某些想法會一次次出現在你的大腦里,而之后的思維會被它影響。該怎么處理你自己決定 。
3. 其實記筆記也是一種把目標進行切割,放小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是無意的,最終復盤或者合并時才能看到它們共同指向的目標。而且很可能出現的一種模塊化的現象,就是一個筆記要點充當了多個筆記的組成部分。
亡羊補牢
人腦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世上的很多事情又是彼此聯系的,可能你在處理并記錄某件事時因為遺忘等原因而無法將其和另外一件事聯系起來,那么回顧筆記會給予你一個亡羊補牢的機會。
換個層次看待問題
平時作記錄時你所做的工作相當于關注細節,而當你回顧審閱你所作的筆記時則相當于從大局上概覽,關注點的改變會讓你發現許多你在首次記錄時絕對無法發現的聯系和問題。而這,非常類似于軟件開發領域的結對編程,只是兩人變成了一人,并行變成了串行。
相關的要點
1.整理的間隔時間不要太長。最好養成定期的習慣。例如每天,每周,每月等;建議穿插使用,畢竟當時間線拉長后,某些規律才會出現。而每天的回顧(整理)確保盡量少的信息丟失。
2. 不要輕易進行刪除操作,可以以刪除線代替。之后的想法不一定比之前的想法要高明,讓它們共存,留給時間去檢驗。
3. 慎重與果斷,發現問題時要慎重,仔細檢測是否真的是個問題;確認問題后要果斷,移除該筆記,移動筆記的位置等方法,只要能達到預期,務必馬上開始行動。
總結
1. 做完記錄并不是終點,恰恰相反才剛剛開始。如果按十分制,作筆記占兩分,剩下的八分得全給回顧(整理)筆記。筆記是寶山,而回顧(整理)筆記則是挖掘寶藏。守著金山過窮日子,沒人愿意干這種缺心眼的買賣吧。
2. 沒有所做的筆記,回顧(整理)也就成了無源之水。而不進行回顧(整理),這池子水就會慢慢腐敗變質。
3. 在回顧(整理)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