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講的是什么?
一個生活在優秀哥哥光環下的自卑青年與哲學家的五夜對話;
簡單而具體的回答了“如何才能活的幸福”;
幫助你了解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心理學三巨頭”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
為什么要讀《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咨詢師和顧問,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年輕人”的心理咨詢工作。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并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和演講。另一作者古賀史健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兩位作者共同完成的《被討厭的勇氣》通過青年與哲學家的五夜對話,告訴人們“變得幸?!边@件事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要簡單。
【否定“心理創傷”,破除“人生謊言”】
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為自身經驗所產生的沖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在對待心理創傷的意見完全不同。弗洛伊德認為心里背負的傷痛造成了現在不幸的遭遇,有因才有果,而阿德勒卻認為過去的經歷與現在沒有關系。
就好像討厭A這個人,因為A有很多難以接受的缺點。但阿德勒說是因為先有了“討厭A這個人”的目的,才找出可以滿足這個目的的缺點。
比如要分手的情侶總能找出對方的各種毛病,不是對方真的多么不好,而是為了結束這段關系需要找出各種理由。以前的不拘小節現在可能就是邋里邋遢,以前的小情小調現在可能就是鋪張浪費。
再比如有人說“自己一直沒有辦法結婚是因為小時候經歷父母離婚的緣故”,而在阿德勒看來這只是“表面的因果關系”,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這個原因成立,那么所有離異家庭的孩子都無法結婚。但是事實上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婚姻生活很愉快,完全沒有受到父母們的影響。
阿德勒把各式各樣的借口解釋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謊言,現有的生活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與曾經的經歷無關。所以,否定那些所謂的創傷對你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和談情說愛造成的影響,這是獲得幸福的第一步。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非正常的自卑、充滿敵意的競爭以及認同需求。
(1)恐懼人際關系,所以討厭自己,借由討厭自己,逃避人際關系
具體來說,恐懼和逃避都源于內心的自卑。因為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擔心自己被否定、嘲弄和拒絕,不希望心靈受到傷害……所以與其讓自己陷入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任何瓜葛。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是自卑感的補償。
正常的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而自卑情結卻阻礙了成長進步。
自卑情結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而自傲的人衍生出了一種優越情結,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
自卑情結常見句式——“因為A,所以還達不到B”。
優越情結常見句式——“如果不是因為A,我其實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舉例來說,“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我要比別人更加努力”這是自卑感,而“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我無法成功”這就是自卑情結,換做優越情結就會變成了“只要學歷高的話,我就可以成功”。
幾字之差,意義大不相同,反映出當事人的心理也完全不同。
這些話是不是都似曾相識?
阿德勒告訴我們:不管是擁有自卑情結還是優越情結,實際上他們不是“不想成功”而是“無法成功”。他們害怕跨出“改變”的那一步,也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快樂,缺乏改變生活態度的“勇氣”。
所以即使對目前生活狀態感到有些不滿或者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現狀比較輕松容易和愉快。不敢跳出舒適圈也害怕面對即使全力以赴也不能成功的挫敗感。
(2)深陷與他人的“競爭”,視所有人都是“敵人”
有競爭就會有贏家和輸家,一旦意識到競爭或者勝負,難免產生自卑感。因為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就會想著“贏了這個”或者“輸了那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也會作祟其中。于是其他人就成了競爭者,而在不知不覺中,其他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自己視為“敵人”。
我們特別討厭“別人家的小孩”,因為“別人家的小孩”永遠是優秀、聽話并且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相比較而言,自己就顯得一無是處。于是就常常說“我要是像他那么用功,我早就第一名了”,“因為我沒有他聰明,所以我不可能考好的”······“別人家的小孩”得到的表揚越多自己得到的挫敗感就越強烈,我們就越討厭他們。
就像書中這位活在優秀哥哥光環下的青年,父母老師經常拿他同哥哥比較,他深陷與哥哥的競爭而無法真心實意的欣賞和贊美他的哥哥。反而會覺得自己處處受到排擠和忽視,于是更加厭煩他的哥哥、父母和老師甚至仇視整個社會逃避人際交往。
有一個朋友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在鏡子面前整理頭發,結果他的祖母告訴他:“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啦!”從那以后,這個朋友覺得如釋重負。
阿德勒認為其他人根本沒有像你想的那樣總盯著“你”,時刻想著打壓你、陷害你、攻擊你。
你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你不會把世界當成危險的地方、不會受無謂的猜疑心干擾,全世界都會是安全又舒適的,人際關系上的煩惱也會有所減輕。
(3)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為什么我們害怕被別人討厭或者拒絕呢?因為我們內心有認同需求,而且非??释麖膭e人那里獲得肯定。但是阿德勒卻認為:認同需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解決人際關系的麻煩關鍵在于分離別人的人生課題。
人生有三大課題:
第一,“工作的任務”;
第二,“交友的任務”;
第三,“愛的任務”。
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對你的選擇做出什么樣的評價,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
所謂的“分離”就是這么一回事。
阿德勒說,正因為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對你的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同。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是因為你還做不到課題的分離,才會把應該屬于他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
我認為分離別人的人生課題簡單粗暴地說就是八個字: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哲學家通過很多生活實例像青年解釋了為什么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就是要正視自已,要有接納不完美的“勇氣”,不背負別人的課題生活,這是獲得幸福的第二步。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說:人生最大的謊言是沒有認真活在當下,沒有把握此時此刻。
有人問阿德勒:“人到幾歲就很難改變性格呢?”阿德勒回答道:“死前一兩天吧。”這句話帶給很多人勇氣,因為只要自己有心“想要改變”,就有可能改變,因為現在的生活型態是由自己打造出來的。而這種改變不在過去,也不再未來,它發生在此時此刻。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立刻行動!馬上行動!火速行動!
不以過往的經歷羈絆今日努力前行的你!
不以未知的將來阻礙今日力爭上游的你!
把握此時此刻!
不以別人的眼光左右自己的判斷!
不以自己的標準評價他人的生活!
認真活在當下!
全力以赴地朝著心中所想的生活努力,哪怕下一秒生命將會終結,也要將“此時此刻”的你活的死而無憾。
總結一下這本書從生活中最常見的事例逐步向讀者滲透阿德勒的哲學思想。哲學家與青年的五夜對話,不僅開導了青年人,何嘗不是開導了每位讀者?
“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保悍穸ㄐ睦韯搨挠绊?,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擺脫別人的人生課題,你的生活你做主;把握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只問今天的自己做的夠不夠好。
此刻開始,接納不太完美的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你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I Am What I Am
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快樂是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
最榮幸是 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
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里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多么高興 在琉璃屋中快樂生活
對世界說 什么是光明和磊落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里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