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最近寫了篇《我所理解的教育》。
韓寒不再犀利,變得溫和,像一個長者那樣娓娓道來的口吻。
老了,大家都老了。
所以認同他的話。
對于中國學校的教育,很多批判的聲音,走出國門的批,留在國內的也鋪天蓋地的批。
我覺得吧,這其實挺幸福的。
因為能站出來痛快淋漓的批評,就證明你有獲得更好資源的能力和勇氣,或根本已經不用在這個圈子混啦。
像韓寒說的,“我慶幸退學是因為獲得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啊。”
像我這種,真正被困在圈子最下端的人,是怎樣想的?
還能怎樣?乖乖回學校,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啊。
西方自由教育有多好,沒經歷過,沒資格談。
但國內教育的好與不好,是親身經歷。
應試教育、高考那一套有多不好,能談上幾天幾夜,最鮮明的一點,思維被訓練得非常刻板。
記得上大學后的第一節馬哲課,哲學老師不談馬克思,卻在上面大談特談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榮格的“人格分析”,還有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我們這群只接受過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思維的學子有點懵逼,有個男同學尤其天真爛漫的問了句:“老師,唯心主義不都是錯誤不能信的嘛?我們高中哲學老師明確說過的。”
永遠忘不了哲學老師那副嗚呼哀哉的表情,“你們這群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啊……”
但它確實是給了像我這樣普通又無甚特長的孩子有過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大學前,我沒有經歷過所謂的挑燈夜讀,所有的課余間都在玩或讀小說雜書,甚至小升初,中考的前一晚,我還在讀課外書。
所以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日子,大多記憶是美好。
我很慶幸的,在上學期間,沒有因為貧困或平庸受到歧視、欺凌,老師對我大多挺好的,沒有偏心,同學間也很友好。
我讀書時候的家境,在西方世界里應該只能在貧民窟里呆吧。
我不確定在那里能不能爭取到他們所倡導的自由和公平。
所以像我這樣的,沒能力走出國門,又無甚能力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很多時候,只能去適應,適應現有的教育體制,再從中求變。
舉個例子,老家那批像我女兒那樣5歲多的孩子,識字背書算術已經達到小學一二年級水平,在班上考96分已經是倒數幾名。
我個人很不喜那一套,跟老家朋友爭了半小時,嚷著我絕不會那樣培養小孩,這是在扼殺小孩的創造力和天性。
他冷笑,你能輕輕松松拋出你的鄙視鏈,是因為你已經走出去。但還在老家的哪些人呢?基本就只有二條路,把孩子帶回家或繼續留在學校。
又有幾個人有能力把孩子帶回去?
再說,你就真的確定,在大城市就能得到足夠多的自由和公平?
不可能。
大城市里別說買學區房,就單單拿到一個學位需要付出的代價,比老家都大了不知多少倍。
哪里都沒有真正的公平而言。
最難受的是什么?罵完了,還得回到這個馬蜂窩里,乖乖被叮被蟄。
所以羨慕那些能發出聲音批判的人。
因為我們不一樣。真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