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梁啟超有一文《論毅力》,很是省人。其中明確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敗者”的觀點。梁師從不同層面比照闡發,充分說明了毅力的重要性,這些論點及中心思想對我們如何處置人生道路的不同困境,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今有一言“立業不讀曾國藩,讀盡詩書也枉然”,曾國藩可謂勵志典范。梁啟超曾這樣評價道:“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挫;其所遭值事會,而終身在扶逆中;然乃立德,立志,立言,三并不朽。”身拔于流俗,而因而知,而勉而行,歷向于艱阻,而不挫屈。
論天賦,曾國藩屬資質平平,緣何并列諸賢杰,且讓后者推崇仰慕?首先,在他身上難看到任何投機專營之跡,也無時運眷顧;相反,常身臨逆境,卻愈挫越強。靠的是不畏艱難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因自知愚鈍,自勉更甚,五勤在其身體現的淋漓盡致,以后天的加倍付出彌補先天不足,即:“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低姿態造就其人格至高地。
當今太平盛世,社會和諧友善,龍虎盤臥皆已定乾坤,非特定領域環境下的人物,則不必照搬古人那套,鍛造驚人堅毅,開放包容形的社會,有時候隨波逐流未必不是上策。但必要具備能應對生活中困難挫折的堅志,不然已,一生將面臨無數的無原則的妥協,屈撓一世。
士不可不弘毅,我有責,亦如此。利民族精神傳承之舉,不在大小,在有為,雖微不足道,卻不可不做,如涓涓細流,會聚成河,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毅”與生自來,雖為本能,強弱有分,隨時境變遷,在強勢理念下增長,志堅者迎難而上,遇強則強,終成其大;在弱勢理念下減之,遇挫再減之,再挫或可禿廢也。老子有云:“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毅”可鍛造也。不言艱,不畏難的信念,久之,毅可堅。毅堅者,再無難。
在不斷的作為中,不斷的突破自己,不斷的肯定自己,不斷的重新審視自己、定位自己。
例如跑步,眾所周知,跑步對身心有益,許多人想嘗試之人也曾云云:“我要鍛煉如何如何…” 好些人付諸起來,僅數百米就受不了了,什么喘氣難,腿疼,腰疼等,再想到如若幾千米簡直難于上青天。幾百米帶給心里的沖擊是巨大的,因知其阻擊之大,身體之痛,萌生退縮念頭,日后再難與此項運動有所交集了,以此類推其他事項,逐漸養成遇挫而退的習性才是可怕的。
反觀之,嘗試但幾百米就這般了,充分認識到自身體質差異,從而制定計劃決心改變,尋求突破,今五百,明八百,后一千,穩步提升,直至達到自己滿意效果,并長期堅持,那么完全又是另般景象。
說說我長跑的歷程吧,堅持鍛煉有好幾年了,三千、五千、一萬米都有數次了,最常跑五千米,每次跑每次都難受,因為身體力行,‘累’是在所難免的,尤為四千米后,呼吸極為不暢,呼出的氣體呈泡沫狀,使嘴唇發白,嗓子似有著火的感覺。那一刻,什么理想啊,追求等全然沒意識了,唯一明確的,就是努力呼吸、再呼吸,仿佛少吸口氣,世界都不美好了(決無夸大之辭)。非親身體驗不可領悟。
倘若我在最難受的階段,停下走上一會,或是暫緩片刻,那么前面的小難受也白付出了,永遠也不可能一鼓作氣突破五千、一萬米。正因在最艱難的階段選擇了堅持,才有了后來藐視萬米的自信。如若不然,那個距離將是一生無法達到的。而這樣極限突破一次次都挺過來了,你可想,還有多少不可逾越的坎能阻擋你?
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局十六七,順境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如果沒有足夠的毅力,怎么去樂觀的面對這十之六七,又怎么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續寫一個又一個的新篇章呢~
今撰此文自勉,也望與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