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屈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心胸不夠寬廣,所以不能成功。屈原投江而死完全是因為他不能接納他人、融入社會。而相比之下,曹操兼容并包,所以成就一番偉業。
中國幾千年來的亂象,就是曹操太多,屈原太少。
要以功名利祿論,確實曹操是個贏家,但要說偉大,那屈原才配得上這個詞。曹操立一世之功,成一己之業,卻亂百世之人心;屈原則為中華民族立萬世不移之精神,屈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有人說屈原之所以淪落到投江自盡的地步,是不知變通,死忠于昏庸的楚懷王。這確實是對歷史的無知:第一,楚懷王在初期是十分信任和重用屈原的,這是君臣之義,屈原不肯背叛楚懷王,如同商鞅不肯背叛秦孝公一樣;第二屈原是楚國王族后裔,韓非不能背叛韓國效忠秦始皇,屈原如何能背叛楚國?
屈原之敗,不是屈原個人之敗,而是楚國之敗,不是屈原太剛直,而是楚王太昏庸。“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說的是心境,更是實情。屈原在吳起之后,在楚國繼續推行變法,施行了“獎勵耕戰、命賞罰、唯才是舉、移風易俗”等變法措施,并且促成了第一次六國合縱。而頑固勢力對變法進行阻撓破壞,在外交上,致使楚國被秦國玩弄于鼓掌之間,在軍事上,致使新軍遲遲不能練成,屢戰屢敗。
屈原當時面臨的形勢就像晚清時期一樣。
維新變法的譚嗣同在變法失敗之后,別人勸他逃走,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以死殉道,留下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屈原是在楚國郢都被攻陷之后殉國的,在此之前已被兩次流放,累計長達21年。并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樣脆弱,一言不合就跳江。
1279年,南宋被蒙古人滅亡,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
1644年,清軍入關,吳三桂為清軍前驅,和洪承疇一道帶領中國進入滿清統治時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汪精衛投靠了日本人,張自忠戰死、戴安瀾戰死、左權戰死。
這個世界上,想要變通還是比較容易的,難的是堅守氣節、堅守正義。
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還是很多的,稀缺的是有精神、有信仰的人。
世界歷史幾千年,多少國家被滅亡,被殖民,被奴役。而今還存在的古國,也只有中國和以色列了。中國多次王朝更替、外族入侵,沒有亡國滅種,不是因為我們有多少曹操,有多少吳三桂,甚至不是因為有劉徹、李世民、朱元璋,而是因為我們有孔子、有屈原、有文天祥。有他們在,這個民族有靈魂,雖死而可以復生。
在這個節日,再次向屈原致敬。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