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她心理
提到宅,你會想到什么?是不是立馬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個蹲在家里,不修邊幅、啃著餅干盯著電腦屏幕,一臉呆滯的家伙?觀感如何?是不是也如社會主流那樣,皺著眉認為這些人簡直是啃老族、社會蛀蟲、甚至是潛在反社會分子?
那么我想,你可以看看這位改變了互聯網,改變了世界的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的訪談,他會告訴你,他這個徹頭徹尾的宅男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說實話,打開這個TED《Linux操作系統之父》純屬意外,因為很好奇,這個明明應該從屬于科技互聯網類的視頻,為何出現在心理學分類里。結果打開之后,筆者的笑聲就沒停止過。
不是筆者厲害的連代碼都看出樂趣了,而是這個本應世界皆知,卻異常低調的神人,在不過二十分鐘里,就一次次幽默的重審,他真的真的是個不喜歡社交的宅男,是徹頭徹尾的喜歡獨處的內向型性格。
不過,筆者也有些心酸,作為一個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人們的關注點卻是他令人詬病的性格缺陷。是的,他們,自認為社會主流的人們,認為宅、內向、孤僻、說話過分自我,是不可容忍的缺陷。這似乎是不管你做了什么天大的好事,只要你說了或者什么都不說,那么你就是錯的。
說實在的,筆者作為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也早早明白了這世界運轉的規則。與人交往時,不管你本性如何,大家都要表演出一副游刃有余、熱情好客的外向性格來,否則,你就容易在群體中被排擠。不管是單一的學校群體,還是出了社會后復雜的工作群體,我們都準備好了一副開朗、積極、正能量的面具,至于回家后是否摘下來,那要看最小群體,你的家庭,允不允許,而你愿不愿意了。
其實這些也無可厚非,就是Linux也認同,適度的與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前提是在他感覺舒服的距離下,比如,隔著屏幕,比如隔著長長的網線。
人本來就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不管是多么內向型性格的人,都需要一定的社會鏈接。畢竟沉浸在創作自己世界中時,也需要外面世界的幫助與修正,就像Linux操作系統一樣,正因為開源,它才能發展成如今另Linux之父都驚嘆的樣貌。
重點在于,你是否能如Linux一樣,用固執與無視他人的評價,表明自己的立場,推拒出自己感覺舒服的距離呢?是的,推拒,視頻中這位一直有著略拘謹但溫和笑容的Linux,經常無意識的做出雙手推拒的動作,來試圖闡述自己的安全距離。
我們假設看看,如果他不是在平靜的芬蘭,不是因為寒冷的氣候,可以不那么顯眼的宅在家里。如果不是他特別固執的堅守自己的興趣,如果他不懂得推拒別人好意的邀請,甚至答應別人善意改造性格的計劃。
那么,Linux也許就只是他的名字,而不會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操作系統了吧。也許,憑借他的數學天賦,他也可以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成為一個不算太孤僻的數學家,不管看起來是比如今的他更好,還是更差,他都不再是真正的自己。
就像是他在視頻中所說的那樣,他只是想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編程。甚至他投入非黑即白的代碼世界,也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拉開與人交往的距離而選擇的興趣罷了。
也許,天才都有些極端,但是,他卻是內向型人群的福音,因為他的成功離不開宅,離不開他那并不討喜的內向性格。
內向型的人一直被潛移默化的教導著,你這樣不行,這么內向是沒辦法在社會上生存的,是需要改正的。不夸張的說,我認為市面上大部分勵志書、正能量書、積極成功學之類的購買者,大都是我們內向型性格的人。
最起碼,筆者如今的書架里還有大批的存貨,我不是譴責這些書的作者,而是,也許內向型,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一無是處,我們不需要被全盤否定。
記得以前也看過一個TED,是關于內向性格力量的演講,她也指出了這種單一社會主流的偏見,內向的就是不好的,是從小就要開始努力改正的,是要向著外向開朗奔跑的。這讓很多內向型的人,從小就傷痕累累、舉步維艱。因為,他們,不,我們從最基本的地方就被否定了,是的,這否定了我們的基因。
心理學研究證明,內向與外向性格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你要是想徹頭徹尾的改變性格,需要重生回去改變基因,而,這只能寄望于若干年后的時光機與基因學發展了。
我其實是不太喜歡,這種內向外向的粗暴分類法的,據說最新研究也證明,人類的性格沒有這么簡單,內向與外向各自分類中還有更多細小的分類,而內向與外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是內向型性格,在某些時刻會變成"偽外向"性格行為,反之亦然。
而那樣的逆反是不健康的,是對你的提醒,那意味著你該停下來,好好回歸自己的內心了,否則失衡的就不單單是性格了。我以前文里提過,我曾經有過這樣的"偽外向"行為,之后,我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更加封閉的自我調整。至于影響,至今殘留,說不上好與不好,也許這就是性格與心理的玄妙之處吧。
說了這么多,我不過是想請每一個人,都能夠尊重他人的天性,以及他人獨特的行為方式,我們為外向型人的成功喝彩時,請不要忽略內向的人默默的成就,就像是Linux、愛迪生,他們是默默行路的人,看到路上的洞,會親手填好,造福自己也造福后來者。
而他們要求的不多,只是保持尊重,給予空間。
而作為我們自己,內向性格的普通人,首先也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天性,找到屬于自己舒服的安全距離。與別人坦白自己的距離和空間要求,也許開始會比較艱難,但總有朋友會慢慢接受與尊重,就像筆者一樣,閨蜜們大都習慣了我經常性的神隱,也都善意的表示尊重。
是的,只需要尊重就好,哪怕無法理解,畢竟,誰又能說真正理解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