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層次高、條件好的女性年齡較大依然未婚,特別是一線城市,這就是所謂人們口中的剩女。據說,北京大齡剩女已高達80多萬。其實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男性比女性人口多出3000多萬人,2020年,至少有10%的幾千萬的男性無法成婚而成為光棍。然而,在這種男女比例之下,男性比女性多出幾千萬的人口,卻有如此多的所謂剩女,原因何在?究其原因應從我國的人口結構構成來分析,其實質是男性雖然比女性多出幾千萬人,然而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據2018年的統計,女性高出男性至少4%的比例,這比例的人口數為幾百萬。
由此可見女性的高素質比率遠遠超過男性幾百萬人。因此雖然男性人口多出幾千萬,然而這幾千萬的是處于較低層次的人口,加上受過高等教育多出來的幾百萬,這很大一部分男性人群就難以成婚。女性是不可能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幾千萬多出來的男性相匹配的。何況中國的傳統婚配多以男方條件高于女方來匹配的,即使女方放低條件找條件相當以及條件稍微差一點的男性匹配成婚,缺口依然很大。女方不可能下嫁受教育程度條件差出自己許多的男性,所以大城市條件較好的女性往往被剩下來了,這種剩不是被動的剩下,而是這些女性選擇寧缺毋濫主動不婚。
我認為所謂剩女并非這些女性條件要求較高,而是客觀上找不到條件相匹配的,從而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降低條件選擇嫁一個條件比自己低很多的對象成婚。相比之下,男性往往是被動剩下來的。這些男性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差,個人條件也差,受教育程度低,完全無法與大城市的那些所謂的剩女相匹配。
從事實上看,在婚姻當中,往往是女性付出更多。她們不僅要學習好,工作好,而且要生兒育女,承擔更多的家務。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匹配的對象,女性或許愿意如此付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對象,需要自己降低條件,找一個比自己低很多的對象結婚,在婚姻當中自己又要付出很多男人無法付出的東西,比如懷孕的痛苦、分娩的苦楚、產后抑郁的風險、養育孩子的辛苦、女人養育孩子期間男方出軌的概率提高以及影響女性職場升遷等等,考慮如此諸多不利因素,女性可能就選擇不婚了。因為在不匹配的婚姻中,女性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再者,這一些被所謂剩下的女性多為高學歷、高收入,這些各方面層次都很高的女性,她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衣食無憂生活得很好,不需要找一個不相匹配的對象來拉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況且現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結婚還是不婚都是自己的權利和選擇,沒有必要少見多怪。更不可用道德和法律綁架、強迫女性結婚與生孩子。
幾千萬層次較低的男性也并非完全沒有與較高層次的女性結婚的可能,如果這些男性能夠學會做更多的家務,懂得關心、愛護自己的妻子,破除傳統中的不良觀念,不懼怕妻子比自己能力強、職位高,不怕社會上的閑言碎語,不在乎妻子比自己的年齡大,不在乎在家中相妻教子,讓比自己強的其妻子在外拼搏,自己在家里做家務帶孩子主內,或者不在乎妻子是否生育孩子,那么這一部分人或許也是可以匹配的這種女高男低、女大男小的婚姻,此種婚姻也未必不幸福。我女兒小學時班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因為該同學的媽媽是銀行支行的行長,父親是該銀行的普通員工,母親工作很忙,家里的家務大多由父親承擔,該父親也是我們家長會中少數的幾個男家長之一。這位同學家里就是女高男低、女主外男主內、女大男小的模式,然而這個家庭并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也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地位及素質的提高,各種形式的婚姻都會合情、合理、合法地存在,傳統的婚姻觀念也會漸漸被打破。在這種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多出來的那部分男性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你的善良、勤勞、身體健康、具有愛心等都是你的優勢,這些或許就是你找到高于自己的結婚對象的資本。另外,社會也要對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選擇不婚的女性多一些寬容和尊重,對生育孩子的女性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而不是像有的網友說的,加大女性生育的法律責任,比如對不結婚、不生育的女性收稅,以達到逼迫女性結婚、生育的目的。這些人錯誤地認為結婚和生育是女性的義務,如此用道德、法律來綁架女性的做法,無疑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惡法。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是否結婚、是否生育孩子是每個人的權利,而非義務,對于男女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