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豆瓣電影標記了1000多部電影,而《心靈捕手》是少數我愿意反復咀嚼的一部。
片中飾演心理學教授的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于2014自殺,他生前患有鮮為人知但致命的路易小體病(LBD),大概喪失了40%的多巴胺神經元,持續不斷的高度恐懼和焦慮,偏執多疑、妄想、循環不斷,最終導致他在極端痛苦中選擇了離開人世。在影片中治愈他人的心理學教授,在影片之外卻被巨大的心靈痛苦所折磨,令人感慨,也令人扼腕。
《心靈捕手》主要講述了心理學教授西恩對心靈痛苦的天才問題少年Will進行心理治療,最后威爾卸下防御,獲得幸福的故事。
關于這部電影有過許許多多的心理學解讀,我們不再作全面的分析。但從這部影片里,我提煉出了一個普遍的道理,那就是:一個人永遠無法相信他沒有體驗過的事。我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不禁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你明白的這些道理,是真的打心底里相信它嗎?
真實的我招人討厭——內在行為模式
《心靈捕手》的主人公威爾擁有無上的數學才能,即便是發現他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博也難以企及。他掩蓋自己的才能,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清潔工,只有閑暇時才會惡作劇式地輕松解答那些“難題“,讓所有的高材生和教授難堪;在酒吧里,朋友被別人欺負,他用歷史和經濟知識把對方辯得體無完膚;在對他自己的審判現場,他用法律知識讓法官都啞口無言;每一次他展現自己的才能都是為了攻擊。
普通人永遠也無法得到的東西,威爾不屑一顧,只有在需要表達攻擊性的時候,他才會拿出來作為武器。天才是他最鋒利的武器。對威爾來說,這些才能不僅無用,甚至是導致他不幸的源頭。
這就是威爾內在的行為模式:即“天才“是不好的,可以傷人的,因此在面對他不喜歡的人時,威爾把才能當作武器,輕松刺傷他人。比如在Sean教授之前的五個心理治療師,他們礙于藍博教授的情面不得不來為Will治療,并非真心想要了解Will的內心。Will輕易看穿了他們虛偽的面具,然后結束治療。”平庸“是好的,能夠讓他獲得他人的喜愛和良好的關系。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內在行為模式,這套模式通常形成于我們童年時期的生活經驗,但之后的生活經驗,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也會對這套行為模式不斷鞏固強化(如重要家人的去世、失戀、經歷災難等)。
威爾的內在行為模式來源于童年遭到父親虐待,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他無法相信任何人。之后他的天才一路為他帶來嫉妒、帶來強迫(藍博教授希望用他的才能為國家作用),帶來傷害,這些生活經歷不斷強化他無法做自己,那個天才的自己。掩蓋自己的才能,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無法同他人真正建立一段能夠相互理解的關系,雖然他有跟死黨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但這時的他是偽裝過的,他堅信唯有將自己真正的才能隱藏起來,才能夠與他們維持友情。他深深的相信,真正的自己是不被接納的,沒人會喜歡一個“天才“。
威爾從未體驗過真實的自己被接納的感受,而一個人永遠無法相信他沒有體驗過的事。
越愛越痛苦——親密關系中的內在行為模式
內在行為模式同樣影響著親密關系。
我們在戀愛關系中不斷復制著過去與父母的關系。如果童年與父母的關系是健康的,那么這個人的親密關系也會是健康的。如果童年與父母的關系不健康,那么這個人就會不斷重復著痛苦的親密關系而無法自拔也無法改變。
威爾在酒吧為朋友出頭時吸引了女孩史凱蘭的關注,他們開始約會,慢慢熟悉起來。可是隨著關系的深入,威爾的內在行為模式開始發揮威力。小時候被父母拋棄,后來4次被送人寄養,其中3次被嚴重虐待。這樣的經歷讓威爾打心底里不相信真正的自己會被愛,他內心深處的邏輯是,只要他們越來越親密,史凱蘭越來越多的了解真正的他,那么自己終究會被拋棄。在這個邏輯之下,威爾選擇了逃避。
史凱蘭從哈佛大學畢業后,要去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繼續進讀,所以希望威爾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亞州。但威爾拒絕了,他認為,如果到時史凱蘭發現他的缺點怎么辦?那時她就會討厭他最后拋棄他。這傷害了史凱蘭,她說,如果你不愛我就該告訴我,你如果不愛我,我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你的世界里。
聽了史凱蘭這番話,威爾立即說,我不愛你。聽到這句話,史凱蘭傷心欲絕,而威爾仍然無情地走了。
史凱蘭的內在行為模式是“糾纏已經說不愛的戀人“是不好的,會被討厭的,而”大方瀟灑地給對方自由“是好的,會被感激的。但對威爾的內在行為模式而言,史凱蘭這句話會讓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內在邏輯:她并不愛他,她終究還是要拋棄自己。
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行為模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邏輯看對方,結果,越愛時就把對方推的越遠,因為越愛時就固執地用錯誤的行為模式傷害對方。
改變認知——創建新的內在行為模式
《心靈捕手》里有一段廣為傳頌的臺詞,是西恩教授在與威爾第二次會面時所說的: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
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里,看著他吸著最后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癥也再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西恩繼續說,不要以為,我了解你,也許我可以通過知識來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談談你自己,否則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誰。
說完這番話后,西恩撂下了一句“現在該你了”。
聽完這番話,威爾選擇了繼續治療,而這次會面代表著真誠安全的關系開始建立。
西恩教授是如何做到卸下威爾的心理防御的呢?這段話所說的正是體驗的重要性。其實陸游早就告訴我們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
威爾第一次和西恩教授會面,他見到西恩房間里一幅畫,看穿了西恩內心的痛苦,他故技重施直接刺痛西恩的內心,說他娶了“錯誤的女人”。西恩的妻子幾年前因病過世,這句話迅速激怒了西恩,他暴怒而沖上去掐住威爾的脖子并威脅他:“如果你再這么說,我會殺了你。“
這是威爾從來沒有過的體驗。當他用傷人的武器“天才“去刺痛西恩時,西恩沒有偽裝禮貌,而是直接表達憤怒,但卻仍然繼續給他做治療。威爾認為會破壞關系的”天才“武器不僅沒有傷害到西恩,而且也沒有傷害他們的關系。他有了成功經驗,終于開始相信真實的自己不一定會傷人。
在威爾猶豫是否要改變認知的時候,他的兄弟查克對他說:
“你擁有百萬獎券,卻窩囊的不敢兌現,狗屁。我會不惜一切交換你所擁有的,其他這些人也是。你再待20年是侮辱我們,窩在這里是浪費你時間。我告訴你我懂什么。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們出去喝酒笑鬧,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時刻,只有十秒,從停車到你家門口,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說再見,什么都沒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這一點。”
過去的威爾掩蓋自己的才能,他以為是平庸維持了他們的友誼,而如今他終于相信即使不用再掩蓋才能,他們還是朋友。查克關心著威爾,為他的才華惋惜。威爾真正感受到了被接納。這一切讓他開始相信他們,相信真實的自己,真正開始改變內在行為模式。
而電影終歸是電影,多少有戲劇性的一面。生活中我們抱持著頑固的內在行為模式不肯撒手。我們不是威爾,沒有天生的才能來保護我們,沒有西恩來救贖我們,也沒有查克來接納我們。
那我們如何能夠幫助自己走出痛苦呢?
1、意識到自己的內在行為模式
我們的內在行為模式往往都是潛意識的,所以首先我們要從意識層面上弄清楚自己這套內在行為模式是怎么起作用的。意識是改變的第一步,只有發現問題之后才能開始解決問題。
2、成功經驗
正如標題所說,光是從意識層面發現問題并不能幫助我們改變,只有真正的體驗到心靈上的被接納、被肯定,才會開始打心底里撼動原來舊的認知,從而改變行為模式。
《心靈捕手》中威爾有西恩教授和好朋友查克給配合他,體驗與威爾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這種新的積極的關系體驗我們稱之為成功經驗。
沒有人主動配合我們,那么我們可以自己去創造成功經驗。一旦意識到需要改變,我們需要一點勇氣去創造一個自己內心覺得“危險”的場景。
比如一個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其內在邏輯認為社交很危險,在社交環境里我不被接納,怎么做都會被大家討厭,只有不社交我才能感覺到安全。但其實真正的他仍然有社交需求,回避社交同樣讓他痛苦。這時如果他能做到第1點,意識到自己內在的行為模式是錯誤的,那么接下來他只需要一點勇氣去進入社交場景,做真正的自己,感受到真正的自己被接納,就有了成功經驗,成功經驗能讓人從潛意識層面開始改變認知。
一個人永遠不會相信他沒有體驗過的東西,而新的體驗能夠動搖他過去深信不疑的信念。
3、建立安全的關系
但獲得成功經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數人缺乏那一點勇氣,并且,如果在“危險”的場景里不慎出現了舊的反饋,還會進一步強化舊的“體驗”,鞏固舊的“行為模式”。
這時候建立安全的關系就很重要。
這段關系有可能是戀愛關系,有可能是親子關系,有可能是朋友關系,也有可能是咨詢關系,但一定是較為親密的關系。在親密關系中人們會袒露真實的自己,而當你愿意主動袒露真實的自己時,你會遇到喜歡真正自己的人,這樣安全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在安全的關系里你可以盡情的做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經驗,最終建立新的積極的行為模式,像威爾一樣。影片最后他搬離了工地,卻沒有去機構工作。他給西恩教授留下了一封信,開著死黨們送給他的破車,奔向加州去找史凱蘭。
他終于相信了自己真正被人們所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