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得明白——什么是生命。
在一般人眼里,生命,大約等于“活著”、“沒死”。
——這又引入了新的概念
什么是活?什么是死亡?
借助百度百科:
? 活, 原意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長,與“死”相對,如活人,活物。
? 死亡指喪失生命,生命終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學上說,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系統所有的本來的維持其存在(存活)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當然,每一個概念又引入了更多概念。
因此,我們暫時停下對概念的解構。
目前為止——權當讀者已經理解何謂活、何謂死亡——然后我們說:生,就是還未死亡時的狀態;命,就是“動植物的生活能力”。
那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
——生命是一類現象。
還有“廣義的生命”——
“廣義的生命泛指變化和運動”
——狹義的太狹隘,廣義的太廣博——我們且不論其他:單說我們人的生命。
我們人的生命,有什么特別的呢?
我們人的生命,包含兩類:自然生命,文化生命。
自然生命,是很好理解了:這副由遠古進化而來,又會在胚胎時期重演進化史,從娘胎里出來,慢慢生長、發育以致成熟的軀體。這軀體,會染病、也會免疫;會衰老、也會生長;會疲倦、也會活躍;會攝食、也會排泄;會呼氣、也會吸氣;會聆聽、也會注視……這是我們每個人獨自享有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獨一無二的自然生命——它是堅韌的——許許多多的病痛、折磨、欺凌、坎坷、挫折都不能將它輕易磨滅;它又是脆弱而易朽的——或許一滴污水、或許一根尖針、或許一句惡語、或許一次背叛——都可能將之置于死地。即使它躲過了種種危險、熬過了種種磨難與苦痛,它仍然會在數十上百年間朽去——數十上百年!——這同宇宙的年紀相比,如恒河沙數之一粒、似太平洋水之一滴——渺茫到了極點。
幸而我們還有另一種生命——我將它稱作“文化生命”。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生命?
再次借助百度百科: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這與常人心目中的文化大相徑庭。
其實,按照文化的這一定義——我們的生命:分為了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生命——實則可以綜合的稱為“文化生命”。
為什么?
因為“文化”包含了“物質財富”,也包含了“精神財富”——我們的軀殼是我們的物質財富,而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既然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均統一于文化,歸屬于文化,那么我們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又如何不是歸屬于和統一于“文化生命”呢?
使用計算機科學的語言:自然生命/物質生命是我們的“硬件”,文化生命是我們的“軟件”——硬件固然重要——但追根到底是為了服務軟件——也即是說:軟件是目的,硬件是手段。顯而易見,我們所需要的,是“達到目的”,而非“我們最終需要的是手段”。
——這正如政治課上常見的公平與效率之爭——公平(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是目的,效率是手段。我們重視效率是為了達到公平——而不是相反。因此,非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判一個輕重,顯而易見是目的比手段重要——即公平比效率重要。
但沒有手段達成的目的便只是空想,沒有目的的手段毫無價值。
培育、發展和展開文化生命是我們的目的,呵護、生長和磨礪我們的自然生命是我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