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每個家庭需要的內容,點藍字關注↑』
文|大道 圖|網絡
01
之所以臨時寫了這個話題,是因為今天自己犯了一個育兒的錯誤,事件還原如下:
昨天我和小財神君約定好了帶他一塊去辦事,今天事情結束后他看到旁邊有個公園便想進去玩會,我同意了。進園后小財神君想要找地方開會他的小汽車玩具,我看原來有人坐的石桌已經空了下來,便建議去石桌那兒玩會,他同意了,坐在石凳上開始玩自己的小汽車。剛玩了一會,意外出現(xiàn)了:一個阿姨帶著孩子坐在了我們石桌對面的凳子上。小財神君頓時不高興了,對我說他想朝對面開車了,但是對面沒辦法開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想讓別人坐在石凳的位置上,對陌生人的隨意接近,他一直是很抗拒的。
此時,我奇葩地解決方法如下:
我告訴小財神君,你可以向右開車,再轉彎,然后到奶奶那兒你提醒下奶奶繞開就可以了。
小財神君頓時暴跳如雷,嗷嗷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不要,我就要向前開車,我就要向前開車。
我試圖抱起來安慰他,他很抗拒,不讓碰。現(xiàn)在想想,當時他應該是很失望了,在他開始傷心的時候,媽媽沒有感受到他的悲傷,沒有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更沒有理解他的情感,和他產生共情。
看小財神君哭得厲害,我想轉移他的關注點,提議去滑滑梯,他拒絕;提議重新找個桌子玩,他又拒絕,這個時候,我竟然匪夷所思地巴拉巴拉起了大道理:
公園是公共場地,這個桌子凳子都是公共的,你可以坐著玩,別人也可以坐……
你可以和這個小妹妹一塊玩,有人和你一塊玩不更好嗎……
小財神君哭得更兇,蹦得更高!
這個時候我已經感覺黔驢技窮了,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都失敗了,我告訴小財神君,你哭吧,媽媽等你發(fā)泄完……
如果這是一場較量的話,我失敗了,因為在小財神君斷斷續(xù)續(xù)哭了一個多小時后,我生拉硬拽地把他拖回了家。
如果這是一場測驗的話,我也失敗了,因為當問題來臨,儲備的育兒知識全給拋到了腦后,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我卻還企圖以老舊的慣性思維來解決問題,不被咣咣打臉才怪。
02
3-4歲,正是孩子處于秩序敏感期,表現(xiàn)特征之一就是執(zhí)拗,我知道小財神君正處于這一時期,所以晚上一直在思考上午發(fā)生的這件事情,同時也查閱了相關書籍。雖然小財神君也有錯誤,但最大的問題是我的處理方法錯了,沒有用正確的共情方法引導,才導致了火上澆油的后果。
下面先來看看關于和孩子共情的引導做法,內容節(jié)選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對生氣孩子的回應:方法最重要
當孩子煩燥不安時,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他們生氣時,只有情感上的安慰才能聽得進去。
案例一:
一對兄妹在地下室玩,突然傳來什么東西被毀壞的聲音,隨后就是喊叫聲和指責聲。六歲的比利從梯梯上來,氣得滿臉通紅,他一上來就脫口叫道:“貝特西把我的堡壘撞翻了。”他的媽媽同情地說:“哦,那你一定非常生氣了。”“我是很生氣。”他轉過身繼續(xù)回去玩了。
這是比利的媽媽第一次試著沒有卷入孩子們的日常爭吵中。他沒有問那個最具破壞性的問題:“誰先引起的?”這樣就避免了兒子講述冤情和要求報仇。通過真實地反映兒子內心的情緒,她避免了成為孩子們的法官、檢察官、執(zhí)法人這些不討好的角色。
案例二:
九歲的大衛(wèi)不想去看牙醫(yī),他很生氣,激怒了他的姐姐蒂娜,她對他說:“噢,大衛(wèi),長大點!”大衛(wèi)更生氣了,行為變得更加令人討厭。
她的媽媽對蒂娜說:“大衛(wèi)今天很煩,他擔心去看牙醫(yī)。現(xiàn)在他需要我們所有人的體諒。”就好像變魔法一樣,大衛(wèi)馬上安靜下來,他去看了牙醫(yī),沒有再抱怨。媽媽的回應是針對大衛(wèi)煩躁的心情,而不是讓他讓人討厭的行為,這使得大衛(wèi)感到放松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么討厭了。
在這件小事件里,幫助孩子平息怒氣和遭受挫折的兩種方法正好形成對照,一種是使怒火更盛,一種是消除怒氣。這兩種方法,使得和平與戰(zhàn)爭成為一線之隔。
案例三:
湯姆和他的朋友吉姆,兩個人都才三歲,他們在玩玩具木琴。吉姆的音錘卡住了,生氣地哭了起來。他的媽媽警告他說:“你沒有理由大哭大鬧,我不會給你修音錘,除非你停止尖叫。”吉姆繼續(xù)哭鬧,于是他的媽媽拿走了玩具。這一下,吉姆大發(fā)脾氣,場面頗為壯觀。
與吉姆的例子形成對照的是,湯姆的音錘也卡住了,他也哭了起來,他的媽媽對他說:“你哭是因為音錘卡住了,我們需要修好它。”哭聲停止了。現(xiàn)在,無論什么時候音錘被卡住了,湯姆都不會再哭,而是拿過去讓媽媽修理。
吉姆的媽媽用的方法是謾罵、威脅、責備和懲罰,而湯姆的媽媽則是指出問題所在,然后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案例四:
米里亞姆十二歲,從劇院回來,心情不佳,很生氣:
媽媽:你看上去好像不開心。
米里亞姆:我非常生氣!我坐得靠后,根本什么也看不到。
媽媽:怪不得你不高興,坐得那么靠后就沒什么意思了。
米里亞姆:當然沒有。而且,有個高個子家伙就坐在我前面。
媽媽: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還有個高個子擋在你前面!那真是夠糟了!
米里亞姆:確實夠糟。
米里亞姆媽媽的回答中,有幫助的地方是她沒有批評米里亞姆,也沒有提意見,只是接受了女兒的情緒。她并沒有問任何無用的問題,例如“你怎么不早點去選一個好一點的位置呢?”或者“你不能請那個高個子跟你換一下座位嗎?”她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女兒消除憤怒情緒。
父母作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緒、具有移情作用的回應,表達父母的同情和理解,這對改變孩子的憤怒情緒是很有效的。
試想,如果當小財神君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對他說“你的小汽車沒辦法往前開了,真得很令人傷心,來,和媽媽抱抱”,或許結局就不會那么慘烈了。
那么,何又為共情呢?
共情即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處境,體會孩子的感受,分辨他的情緒并感同身受。使用這一方法時,要真正從愛出發(fā),真正嘗試去理解孩子,用愛來平靜地陪伴孩子疏導他的情緒直至他能夠完全把不良情緒排除。
如果愛,請真愛,無論他是天使在線還是惡魔在線!共勉之。
……………………………………………………………………………………
覺得文章還不錯,點“關注”定時查閱更新或轉發(fā)分享給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