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宣傳就是要做得不像宣傳”,這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一書前言的第一句話,在我看來這句話直接點明了這本書的目的——宣傳,宣傳美國的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宣傳美國強大的國家意志,這是用一種“黑化”的手法讓美國的形象更為豐滿、立體,更加的活靈活現地展現美國的國家形象,讓美國的國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從毀譽參半的中情局入手,展現一個強大的美國。
《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的作者叫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寫于1999年,問世的時候轟動一時。自從這本書出版之后,接下來這幾年就有很多很多的書,重新回顧冷戰時期搞的文化冷戰。所謂"文化冷戰",指的就是當時美蘇兩大陣營怎么樣向全世界各地,或者向對方,進行一種文化上的心理戰,輸出自己的文化,強調自己文化的優越性,從而強調自己體制的優越性。這是場意識形態的戰爭。
與其說這本書講的是一場戰爭,我更愿意從國家形象宣傳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
故事開始時就已經是二戰剛結束了,蘇聯、美國、歐洲紛紛拉起了鐵幕,然后在柏林這個地方,大家正在研究怎么清算過去納粹的遺產。所謂納粹遺產其實就是歐洲的那些文化、藝術界人士,他們大多曾經都是納粹的同情者,納粹的支持者。對待這批人,該怎么辦?這是當時占領柏林的盟軍的首要問題。
話題回到二戰之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著名的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歐亞大陸,第一次區分了陸權與海權的觀念。他問道:“從地理關系的某種一貫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樞地區難道不是歐亞之間那塊廣闊的地區嘛?”于是,歷史上著名的麥氏三段論式的政治咒語就誕生了:“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麥氏地緣政治觀的提出直接影響到了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的提出,他認為,“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位于大陸心臟地帶和邊緣海之間,必須看做是一個中間區域,在海上勢力和路上勢力的沖突中,起著一個廣大緩沖地帶的作用?!睔W亞大陸的邊緣地區在戰略上甚至比大陸心臟更為重要。因此,從第一大戰開始,美國開始參加由國家聯盟實施的戰爭,并且使其第一次經歷了 20 世紀出現的大規模聯盟戰爭,經歷了三十年代國內孤立主義的全勝時期之后,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美國人正是走上了世界戰略的大舞臺,尤其是二戰之后,打破了原有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英國和法國淪為二等強國,西德和意大利處于戰敗國地位,歐洲在國際事務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原本為了反對歐洲人建立的美國第一次可以名正言順地表現自己的鄙視心理,第一次從內心感受到了要把他們自己的“文明”帶給鄰國和歐亞大陸國家的使命感,這也是為何直至今天,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感情成為美國孤立主義者贊成干涉拉美和亞洲事務的重要原因。
一戰結束后,二戰開始之前,歷經大蕭條的羅斯福等人就設計了一套建立戰后世界秩序、實現“美國世紀”的辦法,通過主導成立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簽訂“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等,為戰后整個世界格局的確立奠定了基石。
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對立以及杜魯門接任總統,加速了美國奉行全球主義、與蘇聯對抗的過程。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因為二戰的勝利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地位。在蘇聯的影響下,社會主義陣營越出一國的范圍,影響不斷擴大,蘇聯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將影響擴至歐洲,在此情形下,美蘇全球范圍內的爭奪迅速展開,美國“不得不尋求新的途徑來保障國家的安全”。
現實需要召喚著美國新的全球戰略,美國投入到冷戰的思想基礎是所謂的“遏制”理論。所謂的“遏制理論”或者“遏制戰略”是指利用各種手段阻止蘇聯權力的進一步擴張,引誘克里姆林宮縮回控制和影像,培育蘇維埃制度中的破壞性種子,即在全球范圍內針對蘇聯進行包括軍事、政治、經濟和心理手段在內的全方面遏制。
這場“遏制”戰爭就如同反共“十字軍東征”一般轟轟烈烈,配合著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美國第一次有了現代化的全球戰略,也第一次系統的打造了自己的國家形象,完成了第一次國家形象輸出,可以說這是一場最大規模的品牌建立與營銷宣傳活動。而執行這個史上最大規模的品牌推廣活動的機構就是二戰之后建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第一次品牌推廣活動的執行地就在德國柏林。
在中央情報局成立之前,美國是沒有一個非戰時的、永久的情報機構,同樣在美國也沒有文化部、宣傳部、統戰部這樣的機構,中央情報局也同時行使了這方面的職能,具體執行這些工作的就是 OPC,政策協調辦公室,其主要工作就是搞文化冷戰。文化冷戰就是向歐洲,乃至全世界宣揚美國文化的優勢。
前面說到二戰之后美國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向歐洲傳遞自己的“文明”,但是在歐洲,大家心里面實際上是看不起美國的,即使美國解救了他們,即使馬歇爾計劃拿出了大筆資金援建歐洲,但依然覺得美國是鄉巴佬,沒有什么文化,就在此時,OPC 發揮了他應有的作用,向歐洲輸出了大量的流行文化、高雅音樂、嚴肅文學,優秀戲劇,包括科普蘭、田納西、海明威、??思{這些人都是在二戰之后在中央情報局的宣傳之下紅遍全球的。
《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一書講的就是美國文化征服全球的背后都有中央情報局的黑手。
我們不禁要問,“宣傳”一詞是什么意思?書中有這樣一個定義:任何以影響特定群體的思想和行動為目的的新聞、專題討論或有組織的努力和運動。而什么是最有效的宣傳?最有效的宣傳就是宣傳對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卻以為這個方向是他自己選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冷戰,就是一個國家有計劃地利用宣傳或“非戰”的活動來溝通思想、交流情況,以求影響外國群體的觀點、感情和行為,其目的是有助于國家達到其既定目標,或者說這是心理戰。
這本書的作者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是一個英國記者和歷史學家,她的職業生涯是作為一個電視制片人開始的,她制作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幕后黑手:不同的現代主義》于1995年起在 BBC 播出,主要討論了美國藝術批評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與中央情報局之間的各種關系,而這本《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則是她電視工作的延伸,因此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不少關于抽象現象主義在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下走紅的案例,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杰克遜·彼洛克。
杰克遜·彼洛克是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與畢加索的抽象畫不同,彼洛克的畫就如同喝醉就一般,像中國人的草書、潑墨,在很大的畫布上淋漓盡致地去畫一幅畫,用油墨的表現力去表達他澎湃的感情。
中情局之所以選擇彼洛克的畫,是因為在當時以蘇聯的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是絕對不允許的,他們推崇的是社會寫實主義,而彼洛克的畫則完全能夠張揚出美國隊自由的熱愛,講究個性,講究無邊無際的創作空間,用彼洛克這樣的藝術家來宣揚美國所代表的個人主義、自由精神再好不過。
二戰還未結束,美國與蘇聯就展開了一場全方面的爭奪戰,不論是對科技人才還是文化藝術人才,甚至是一座柏林城都被這兩個國家進行了瓜分,這既是搶占資源也是搶占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美蘇兩國完全繼承了納粹德國的政治、軍事、文化遺產。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不論是馮·布勞恩這樣的火箭天才帶領著當時納粹德國的科研團隊移居紐約,還是包豪斯學校在芝加哥的“重建”,都是一次次地向歐洲、蘇聯乃至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文化、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不僅如此,美國還精選了大量的優秀戲劇在歐洲巡演,精選了大量的書籍在歐洲發行出版,在歐洲人看來,書籍是最不像宣傳品的宣傳品,與此同時 OPC 還廣泛接觸大量的歐洲文化人士、名流、政客,使得這些人在知情或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宣傳美國。
這一切行為,從傳播、營銷的角度來看,也正是現在我們常見的引起目標客戶的注意,保持興趣,喚起欲望,留下記憶。精準了自己的定位,通過尋找意見領袖來掌握和制造輿論,最終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與口碑。
一直以來美國都善于宣傳自己,建設自己的國際形象,尤其是以“自由、民主”作為自己的口號,須知“自由是最大的心靈雞湯”,在冷戰環境下,相對于蘇聯為代表的國家的單一政黨的集權統治,經濟實力更強的美國在自由民主包裝下的美國夢的確更有吸引力。
《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一書雖然講的是冷戰時期的美國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志的輸出,在我看來,這本書雖然是由一個英國媒體人寫的,但某種程度上說仍舊是一次對美國意識形態與國家意志的贊美。這本書成書于 1999 年,是冷戰之后第一個十年的末尾,美國正處于克林頓執政時期的經濟回暖并快速增長的紅利期,這一時期,亞洲剛剛經歷了金融危機,美國以及北約剛從海灣戰爭中抽出身來,準備著下一場科索沃戰爭,全球經濟、文化中心在美國。全球從兩極分化的格局變為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此時美國需要新的國家形象來面對整個世界。
這一時期,九十年代的這十年,是克林頓執政的十年,處于冷戰之后關鍵十年的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參與和擴展,比冷戰時期的全球戰略有了更強的進攻性和擴展性,這一時期的國家形象輸出已經不僅僅是靠偉光正的形象就能滿足了,而是需要一種“黑化”用一種陰暗面來豐富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立體。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單單從好萊塢所產出的電影就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美國文化、美國夢成了全世界人民談論的主要話題,《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綠色奇跡》《泰坦尼克號》這一部部影史經典從各個方面展現了一個勵志的美國夢。但是并不能滿足美國文化輸出的需要,此時如本書一般的陰謀論作品就有了發揮的余地。
從文學的角度來定義一部作品是不是通俗作品,我們常常用的一個判斷標準就是這部作品里面有不有壞人,如果沒有,那就是一部嚴肅文學作品,如果有,那就是一部通俗文學作品。如果說從二戰之后到冷戰結束,美國都一直宣傳自己是偉光正的好的形象,宣傳蘇聯是黑暗的、集權的、沒有民主自由的惡的形象的話,此時,沒有了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做參照,最好的宣傳手段就是黑化自己,讓自己的宣傳策略從過去五十年的“通俗文學”階段走向九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嚴肅文學”階段。
莎士比亞曾經在哈姆雷特中說過:“所有的好壞都是人的標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絕對的壞人,沒有絕對的好事與絕對的壞事,都是人的標準?!焙诨且环N國家形象的豐滿,是一種營銷與宣傳的需要,有好的與壞這樣的矛盾在一個形象上的共生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加接地氣也變得更加容易讓人接受。
我們從好萊塢電影中最近幾年也可以看到這個趨勢,不管是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還是山姆·門德斯導演的 007,甚至是最新上映的超人,這些傳統的代表著美國國家形象、代表著西方反蘇聯的英雄形象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永遠光輝正面的角色,而是在進行逐步的“黑化”展現了超級英雄內心的陰暗面,用陰影襯托光明,這是藝術形象在大環境下與國家形象的統一,要知道,一直以來好萊塢的電影就承擔著宣傳美國國家形象的任務,肩負著宣揚美國夢的重要使命。
回到這半年《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這本書用陰謀論的手法揭示了一個我們不曾見過的二十世紀下半頁的世界藝術文化領域,讓我們看到美國為進行這場特殊的戰爭,耗費了多少金錢,網羅了多少人才,費了多少心計進行策劃和組織,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藝術種類,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展現了一次經典的國家形象建設與品牌推廣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次對美國文化的宣傳,用負面來襯托正面,用陰影襯托光明,用一次對美國的黑化來贊頌美國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志。
對于這一切,是對是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全在你的世界觀,全在于你自己的標準。
參考文獻:馬如彪 《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全球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