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萬維網和它的發明者

不搜索,你能想起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是誰嗎?

你可能脫口而出誰是微軟的創始人,誰是蘋果的靈魂人物,而對于和他們同歲的(1955 年生)萬維網發明人,對現代人類社會生活同樣影響深遠的人物,可能沒有那么多人能夠叫得上名字。我們今天通用的瀏覽器,網址,網頁的標記語言,超鏈接等概念,都來自這個人的構想。

萬維網的誕生

1989 年正是微軟蒸蒸日上的時候,比爾蓋茨已身價上十億,喬布斯已經在 NeXT 和 Pixar 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而萬維網的主要發明人,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還是 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nter of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的一名研究員。那時候的因特網還只是大公司,學校,研究員和極客才會關心的試驗品。那時候的伯納斯-李已經在開始構想一個互聯的網絡,互聯的數據,知識的鏈接與知識關系的整理,機器自動對人類知識自動的理解,等等。這些話題中的任何一個實現了,都會成為人類文明里程碑式的事件。

而 1989 年的伯納斯-李就提交了這樣一份項目計劃書,旨在構建一個統一標準互相連接的網絡,并開始基礎模塊的設計與建設:通用資源標識標準(URI,我們今天熟悉的通用資源資源定位符,URL,或網站鏈接,就是標準的一部分),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和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等。他還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網站服務器和服務器軟件。我們還能從最早的網頁存檔中看到當年互聯網的雛形:

https://www.w3.org/History/19921103-hypertext/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萬維網標準并不是當時唯一的因特網應用,也不是唯一的超文本協議標準。但它大大提升了網絡的互聯和可用性,并傳播開來擊敗其他的協議(如 Gopher 等),成為網絡上最通用的標準。我們今天每次刷新網頁點擊鏈接都離不開他當年的暢想。

后來的伯納斯-李在 MIT 創建了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主持萬維網標準的制定,保證萬維網的開放與自由。伯納斯-李沒有為萬維網申請任何專利或是使用授權費,所有的標準和協議都是自由且開放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人都能采用并實現這樣的標準,才能保證網絡能夠得到真正的“互聯”,而不是以私有協議構建的一座座信息的孤島。

2017 年伯納斯-李爵士因對萬維網的貢獻榮獲圖靈獎,也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可謂實至名歸。

而他對互聯網的暢想的實現才剛剛起步,已經榮譽滿身的他仍然在為一個數據互聯,去中心化,開放自由的互聯網工作,呼吁互聯網中立,呼吁政府開放共享數據。

Tim Berners-Lee, 來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_Berners-Lee)

更多對互聯網誕生的介紹:

語義網絡與數據互聯

在伯納斯-李的構想中,萬維網只是第一步。它以超鏈接的形式實現了“文檔(documents)”的互聯,使得人們可以暢游互聯網;但他的構想的第二步是實現所有“數據(Data)”的互聯,使得人類知識能夠以統一的協議(如 RDF 標準)更容易地被機器讀懂,并進行自動的數據聯系和邏輯推理。

比如,在一張網頁中,你可以讀到介紹伯納斯-李曾經就讀牛津大學,但需要機器理解伯納斯-李和牛津大學的聯系卻很難。互聯數據,就是以統一的標準,表達伯納斯-李和牛津大學這兩個詞之間的關系。通過聯系所有數據之間的關系,機器在搜索”伯納斯-李就讀的學院“時,就能準確地判斷并返回牛津大學。而一個以標準協議互聯的數據網絡,就是伯納斯-李所構想的“語義網絡”。

Linking Open Data datasets 之間的關系,來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ked_data)

TED 的演講(Tim Berners-Lee On The Next Web)中,伯納斯-李提到了一個例子:比如對阿茲海默癥的研究,關于患者基因的數據,和他們蛋白質的數據在不同的機構的數據庫中。如果能夠將這些數據相互聯系,你能夠提出各種相關并且具有相當價值的問題,比如:“什么樣的蛋白質既和信號傳導有關,有和錐體神經元有關?”你問谷歌類似的問題,你很難找到滿意的回答;而如果你在兩個相聯的數據庫中搜索,你能夠得到更有意義的答案。這對科研人員意義重大,尤其對于跨學科和領域的研究。而如今很多數據都沒有得到開放,或是沒有相關的聯系。

所以伯納斯-李在致力推動數據的公開與互聯,第一步是政府數據公開:呼吁政府將各個機關部門采集的數據以原始數據的形式公開給公眾和科研人員,使得科研人員能夠從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他在上述的 TED 演講中不僅解釋了互聯數據的重要性,還帶領大家大喊“現在就要原始數據!(Raw Data Now!)”。他許多年的努力和呼吁得到了回應:2009 年奧巴馬宣布了開放政府計劃,旨在建造一個“前所未有開放的政府”,致力于開放政府機構中醫療,能源,氣候,教育,金融,公共安全和全球發展等各部門的數據。

每一次人類能夠促進信息表達、傳遞和交流的發明都是在人類文明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如造紙,印刷,電話,電視,因特網以及后來的萬維網。伯納斯-李在很早以前對語義網絡的構想,就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這樣的重要發明。

更多介紹:

互聯網迎受的挑戰

然而,在萬維網之父眼里,互聯網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最近接受媒體(如衛報Axel Springer)的采訪中,互聯網伯納斯-李稱對他認為如今互聯網發展遇到的問題與挑戰表達了憂慮,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個人信息,隱私和自由被侵犯

如今大部分網站的業務都是以提供免費服務,并根據個人的瀏覽信息提供廣告。這意味著我們的隱私也將被大公司掌握,而我們本身沒有對數據有太多控制,比如決定什么應該被分享給第三方。政府對個人信息的監控,也意味著政府權利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大規模的政府監聽可以使得政府針對異見者進行監控和抓捕,這對一個社會的言論自由有著毀滅性的打擊。政府對網絡的封鎖也導致個人的自由與權利遭到破壞。一個被設計為“自由,互聯”的萬維網卻在實際上無法得到真正的互聯。

互聯網中立性被破壞

互聯網中立性簡單概括起來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政府機構應該對互聯網上的所有數據“一視同仁”,即不會因為數據的來源、去向,或是內容對其進行屏蔽或是降速。

伯納斯-李稱,互聯網的美妙之處便在于它是開放,自由和中立的。所有的企業都能在一個公平、中立的平臺上進行競爭。但如果互聯網中立性遭到破壞,互聯網提供商能夠針對網絡上的數據內容進行降速甚至是屏蔽,將會很容易使小新型企業被壓制,大企業遭到壟斷。而如今,互聯網中立性正在遭到破壞。

更多介紹:

虛假新聞太過于容易傳播

如今的新聞,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網站大多數都根據用戶點擊數量獲取利潤,這導致“標題黨”和隨之而來的虛假新聞在網絡上迅猛傳播。這可能是一個希望網絡能夠促進真相的傳播的萬維網早期創造者始料未及的事情。

政治的宣傳

一個更加中央化的互聯網意味著許多人有了更少,更集中的消息來源,也意味著政治宣傳能夠更加針對個人進行宣傳。比如大選期間的政治宣傳,將會針對不同用戶進行并不相同,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宣傳。這會導致一個追求民主社會的退步。

小結

萬維網的誕生對人類社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如今的萬維網之父還仍在為一個自由、互聯、開放的互聯網絡憂慮和奔走。

他說:“我創造了萬維網,但是是世界上所有的人的合作讓它成為了今天的樣子:博客,推文,照片,視頻,應用,網頁和各種來自所有人的貢獻,從內容創造者,到為網絡開放自由斗爭的政治人物,到 W3C 這樣的標準制定機構。”

“互聯網的今天離不開我們所有人,”,他說,"而我們今天仍需合作,去建造一個我們心目中互聯網的明天——為了我們所有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