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靠意志力來堅持嗎?恭喜你,你out了。因為養成習慣才是成本最低的好辦法。知道什么事最浪費時間嗎?就是自我對抗造成的內耗。某件事屬于“應該做”,但是你卻“不愿做”,那么為了讓自己“做應該做的事”,你必然陷入嚴重的自我分裂當中。你需要調動極大的能量去克服自己內心的阻力,會經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而且效率注定了不會太高。而習慣就不一樣了,習慣是自動化的,比如說每天晚上刷牙,你不會去想刷牙的重要意義,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還有不刷牙會長蛀牙這類危害。你只是每天到了時間就非常自覺的去衛生間刷牙。不用投入任何多余的成本,卻可以自發的堅持,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什么是好方法,低投入高產出就是好方法!既然習慣這么好,那么我們是多希望在自己未成年之前,媽媽替我們多養成幾個像“刷牙”這么好的習慣啊。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那終究沒有發生。對于這件事,我們不能去抱怨媽媽,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去養成新的好習慣。
雖然養成了好習慣會極大的減輕我們的壓力,可是養成習慣本身,卻并不是特別容易的事。因為養成新習慣,代表著打破舊習慣,意味著改變自己原來的狀態,這會遭遇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抵抗。為了養成好習慣以后的輕松,養成習慣的時候就有必要吃點苦。有句雞湯不是這樣說的嘛: “所有牛逼背后都是苦逼堆積的堅持;所有苦逼都是傻逼般的不放棄” 。好了,干了這碗雞湯,現在我們來看看習慣養成的機制。
這張圖來自于易仁永澄,叫做TBMRT模型,為了方便記憶,也可以稱作是“甜面包熱湯”模型。
關于TMBRT模型的細節:
- Trigger:觸發器
- Motive:動機
- Behavior:行動
- Reward:獎勵
- Trigger`s Sensitivity:觸發器敏銳度
這張圖的核心是一張大象的圖,叫做動機。一個最簡單的行為模式就是,動機產生行動得到獎勵。
更復雜的模式,是動機和觸發器共同作用。生活中包含了很多的觸發器。觸發器會觸發我們去做一件事,我們得到了獎勵,會更加信任這個觸發器,觸發器的敏感度得到增強,從而讓我們更加愿意使用這個觸發器。請問你聽明白了嗎?沒有是吧?那就對了,因為我第一次也沒聽明白。還是讓我們舉例說明吧。
比如說我每天早上晨跑是行動,我的動機是為了鍛煉身體。最近這個動機似乎對我的吸引力在漸漸變小,我每次都有點意興闌珊。但是我發現,每天我晨跑的地方,有一個美女也去晨跑,在上個星期,她主動和我說話,還對我笑了。那么,美女就是觸發器,而美女和我說話,對我微笑就是獎勵。我獲得了這個獎勵,就更信賴這個觸發器,觸發器的敏感度提高,所以我就更愿意去晨跑了,因為我希望在晨跑中更多的與美女相遇,期待更加美好的事情發生......
如果說之后我和美女的互動增加了,我的觸發器敏感度會進一步提升,我就會更愿意去做晨跑這個行動。
其實這個模型不僅僅是適用于習慣養成,還適用于很多其他場合。不過我們還是回到習慣養成吧,相信我們過去都曾經有很多養成習慣失敗的經歷。好習慣,為啥你總不能堅持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堅持一個習慣當然屬于行動,那么“甜面包熱湯”圖上與行動(Behavior)相連接的部分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用紅色圖標來表示出了問題的部分。
首先是動機。
動機的問題包括三個:
意義不明確:你想要養成的習慣,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看到別人在做,你羨慕別人,所以跟風?你想要養成的習慣對自己有什么意義?你為什么要堅持?
目標不穩定:今天決定練長跑,過幾天堅持不下來,就覺得還是徒步行走不錯;再過幾天,就想去練器械;沒堅持幾天,又想去跳有氧操......沒有穩定的目標,自然就沒有堅持的行動。
難度有些大:沒有任何訓練基礎,想直接在健身房舉起100公斤的杠鈴,肯定會受傷。
然后是觸發器的問題
沒有觸發器:比如說我決定每天稱體重兩次,但是忙起來根本就想不起這件事了。
觸發器凌亂:有個人想戒煙。他的觸發器是通過打牌讓自己忘記抽煙。結果一起打牌的人都是邊打牌邊抽煙......
觸發器無效:你有沒有為了做一件事下了很大決心,就在家里的電腦屏幕,墻壁上貼滿了激勵自己的標簽紙,但是然并卵?
行為本身的問題
計劃不漸進:平時凌晨1點睡覺,突然就要改成晚上9點。這不科學。
規律未掌握:習慣養成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你知道嗎?
風險不防范:臨時出差怎么辦?逢年過節怎么辦?意外事件怎么辦?內心想逃避和放棄怎么辦?這些風險你意識到了嗎?
獎勵出了問題
獎勵不及時:我決定自己晨跑三個月后,給自己買一雙頂級的跑步鞋,已經看好了。可是準備買的時候發現缺貨。那心情是......
被獎勵所傷:忘記了自己行動的初心,為了得到獎勵而堅持。比如說,如果我只是為了見到美女而去晨跑。后來從某一天開始,那個美女不再來了。我的心情就十分失落,再也不去跑步了。
干貨來了:解決不能堅持的工具
工具:1個本子+if/then思維編程
別小看這個工具,試一試,它真的可以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if:我想看電視的時候,then:我就去讀5頁書。
if:我想要深夜吃東西的時候,then:我就去喝一杯水。
if:我特別煩躁的時候,then:我就聽一段舒緩音樂
聲明:這其實我聽了易仁永澄的《好習慣,為啥你總是無法養成》分享之后的總結,里面的圖也是易仁永澄的。之后,我就去參加了《海比特訓練營》。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在制定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我決定回過頭來,從頭找原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理論搞清楚。于是,我在易仁永澄分享的骨架基礎上,重新閱讀和整理,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形成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