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這本書比《一生的學習》讀起來感覺要更接地氣,相對也更淺顯易懂一些
或許是因為是克里較為核心的思想體現
書中主題涉及面較廣,有:
- 認識自我
- 覺察力
- 告別恐懼
- 愛
- 思想的起源
- 昨日的重擔
- ...
導圖圖片:
筆記文本:
《重新認識你自己》克里希拉穆提
1 一、 沒有任何導向
1.1 遍尋不著那冠以千名的無名本體,只得另謀出路,培養自己對救主或某種理想的信念,而這份信念遲早會釀成暴力
1.2 多少世紀以來,我們被老師、尊長、書籍和圣人用湯匙喂大。我們充其量只是“二手貨”人類
1.3 傳統的方式是由外向內包抄,通過時間、修煉和壓離,逐漸才能開化結果,才能培育出內在的美及愛。然而事實上,這種方式反而使人變得更加狹隘、瑣碎而低劣
1.4 我們大多人都反對暴君式的專制政體,內心卻接受了別人的權威或專斷,允許他們來扭曲我們的心智和生活,這真是不可思議
1.5 認識自己才是智慧的開端
1.6 外在的社會結構,就是人際關系心理結構的成果,而個人則是整體人類的經驗、知識和行為總結。每個人都是過去歷史的庫存,因此,個人就是整體人類。人類的歷史就寫在我們身上。
1.7 其實真理根本是無路可循的,而它的美就在于此,因為它是活生生的
1.8 人生哲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觀察日常生活中確實在發生的事,不論是內在的或外在的。
1.9 如果我真的愚蠢到給你一套制度,而你也愚蠢到全盤接受的地步,那么你就任然在模仿、順從與接受,在自己的內心樹立另一個權威
1.10 只有死于昨日種種,才能使你內在及外在的所有權威中解脫,你的心才能時時年輕、新鮮、天真無邪、充滿熱情活力。只有處于這種心境中,人才能觀察和學習
2 二、 認識自我
2.1 如果你不打算跟隨任何導師,你會感到孤單,那么就讓自己孤單吧
2.2 我無法獨自生存,我自能活在與外在人、事及概念的關系之中,因此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活動的關系,我才開始認識自己
3 三、 覺察力
3.1 只有當你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時,你才會明白自己所有層面的意識
3.2 人究竟能否看到完整的意識領域,然后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3.3 我的心不再向外尋求,這就是關鍵所在
3.4 若想開啟那扇門,我們必行每天都保持全觀而且充滿覺察力,覺察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和言行
3.5 在沒有揀擇的心智狀態下,也許大門會在剎那間開啟,讓你一睹那既無掙扎又超越時間的境界
4 四、 什么是快感
4.1 你也許會問,那為什么不讓快感來引導生活?原因極其簡單:快感必定帶來痛苦、沮喪、憂傷及恐懼,或是因恐懼而滋生的暴力
4.2 意念只是記憶、經驗及知識的反應,毫無創意可言
4.3 好好觀察你自己,你會發現,就是這種想重負快感的需求,才不斷帶給人掙扎及痛苦,因為它絕不可能和昨天的感受一樣
4.4 所謂“活在當下”,就是在剎那間領會其中的美及喜悅,而不眷戀它所帶來的快感
5 五、告別恐懼
5.1 這種對地位、權勢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會視為卓越的心理,都不過是一種駕馭他人的欲望。這種欲望本身就是某種形式的侵略性
5.2 除非我們從恐懼中徹底解脫,否則我們只有繼續追逐最高目標,制造出各種神來解救我們脫離黑暗
5.3 你能不能注釋著恐懼,既不加以判斷,也不以你所累積的只是來干預它?如果不能,那么你所看到的便只是陳舊往事,而不是恐懼
5.4 你一旦認清自己就是恐懼,和恐懼無二無別,自然會停止所有的斗爭,然后恐懼就會完全止息下來
6 六、 暴力與憤怒
6.1 我們能不能深入暴力的根源,然后從中解脫出來?
6.2 暴力最通常的表達就是憤怒
6.3 根本沒試一試或盡力而為這件事,只有做與不做的選擇而已
7 七、 人際沖突的真相
7.1 人際關系時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與方位機制上
7.2 當人心真的從社會的心理結構中解脫出來時,清貧才能變成一件美好的事。一個人應該先致力于內在的簡樸,不再追尋,不再要求,也不再渴望,也就是一無所求了
7.3 我們如何才能從社會的心理結構中解脫出來?
7.4 如果你不再和別人比較,你就會接納自己
7.5 如果我們不能確切地了解欲望的本質,沖突時很難避免的
8 八、 與真實的自我相處
8.1 反抗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種反應,它必然又會形成自己的模式,于是你又陷入了那個模式之中。其實只是新瓶裝舊酒
8.2 只有當你能真正看清真相而付諸行動時,才有自由可言,反叛是無法帶來自由的
8.3 看清真相就是行動,也就是自由
8.4 自由乃是一種心智狀態,它不是某種東西掙脫的自由,而是一種自由的意識,一種可以懷疑和追問一切的自由,他強烈、活躍而富有生氣,因此能清楚各式各樣的依賴、奴役、臣服及逆來順受的陰影
8.5 這種自由意味著徹底的孤獨
8.6 如果你認清自己是如此乏味,充滿嫉妒、恐懼,自以為感情豐富,實則相當無情,又這么容易受到傷害,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無聊,我們能夠與這樣的自我相處嗎?
8.7 我們不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實地關照?
9 九、時間與煩惱
9.1 我們總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所改變,我們內心所向往的和諧境界也會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實現。事實上,時間并不會帶來任何的和諧或平安,我們必行停止這種漸進的想法
9.2 時間乃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空隙
9.3 一個人如果能夠活得平安和諧,充滿了美與愛,必然不會恐懼死亡,因為愛本身即是死亡
9.4 你必行真的死了,才能發現死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你能毫不勉強,也不討價還價地死于任何令你快慰的事物,然后你料能了解死亡的意義。死亡就是徹底讓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一種更新,一種突變
9.5 從已知中解脫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10 十、 懂得愛
10.1 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地愛,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從對方那里掠奪來的,而是自然由內心生起的
10.2 如果你了解愛,你就不會再追隨任何人,愛不是臣服,當你愛的時候,根本沒有可敬或不可敬之分
10.3 愛所到之處,既無責任,也無義務可言
10.4 愛是新鮮、活潑而充滿著生命力的,它沒有昨日,也沒有明天,更不受雜念的干擾。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人出它來
10.5 所謂的愛,是屬于完全不同次元的東西
11 十一、時空隔閡
11.1 能夠透視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人事,是在是最難的事了
11.2 長久相處在一起的伴侶,彼此間必定存有很深的印象,因此阻礙了關系的發展
11.3 當你和所觀之物產生空隙時,你就知道愛不存在了
12 十二、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
12.1 覺察到觀者與被觀者不二,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與那被觀者認同
12.2 如果他尚未領悟到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不二的真理,則觀察者的任何作為不過是在制造另一個意象而又使自己身陷其中
12.3 從這種強烈的覺知中就會產生不同品質的專注力,這種專注力就會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狀態。
12.4 因為心智就是覺知本身,它會因此而變得極度敏銳,而且有高度智慧
13 十三、 思想的起源
13.1 思想只不過是一些觀念,它是積存在腦細胞中的記憶的一種反應
13.2 思想是扭曲的,因為它總是任意發明和看到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13.3 然后心智就會一改常態,不再一味強求和征服,它會變得出奇的寧靜、柔軟、敏感和空寂。在這種境界中,就不會再有任何的自欺欺人
14 十四、 昨日的重擔
14.1 我們極少有獨處的機會,即使獨自一人,生活仍然充滿著各種外來的影響
14.2 內心享有獨處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那意味著存在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14.3 只有空寂才能滋生出良善,也只有自由才能培育出德行的花朵
14.4 一個人如果總想獲取或達成一些什么,這種拼命奮斗的態度,對我來說就是人生最大的絆腳石
14.5 真正的自由乃是從鍛煉的強制中解脫出來,能認識這份自由便是極深的修煉
14.6 在地質所有的權威,必須先看清楚為什么我們會服從它們
15 十五、 冥想
15.1 一個不聽尋找和渴求更深更廣經驗的心,就是膚淺而遲鈍的,因為它其實永遠活在自己的記憶里
15.2 冥想就是覺察每個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隨著它律動,從這份覺察中你會認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動,幾經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
15.3 如果你用一小時全神貫注地讀這本書,就是在冥想了
16 十六、 徹底革新
16.1 任何有意義的運動或影響深遠的行動,都必行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
16.2 可惜我們從不質疑,只希望別人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16.3 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有一樣奇怪的東西,就是喜歡聽別人指使,這是上萬年以來洗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