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在談論到學詩益處的時候,表達《詩經》可以激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意思是,如果我們把《詩經》學好了,在家里對待親人的態度會有所改變。在外面對別人的態度會有所改變。
“邇之事父”,可是,在當下,年輕人對待父母經常就是給予“色難”,世事多艱,以人類自私的本性,在很多疲于奔命的年輕人那里,孝,有時趨于應付,難以和顏悅色。
|百善孝為先|
記得臨中考之際,媽媽為了讓我考個好成績,帶我去一座寺院祈福,以圖心里的狀態達到最佳。恰巧有緣遇見寺院里的住持師父。媽媽領著我,一起雙手合十向住持師父問好。師父上下仔細打量我一番后說道:“孩子,你什么都不用求,只需要好好孝敬你媽媽,孝敬家里的長輩們,就什么都有了”。
那時的我雖然還不太領悟住持師父說的這些話的含義,但是我卻牢牢地記下并開始力行孝道。于是,我買了一個漂亮的小本子,每天記錄下我做過孝順父母、長輩們與其他的善事。并翻讀《弟子規》,謹記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漸漸地,我知道孝順父母不是只有我長大了有能力后才去開始孝順,而是應該每天都要對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我懂得要收斂自己的脾氣與任性,父母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我不應該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而忽視著他們的心情。過了一段時間,我居然發現自己變得內心平靜許多。不再像以前那般充滿戾氣,心中對父母升起了恭敬之心,對待周圍發生的事情也學會了寬容與理解。
后來歷經兩年之余的時間,我的小本子已經圓滿記錄著一千三百件善事。孝道在我心中,不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刻意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它早已成為我的本能使然,發自內心地形成自己道德觀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孔子所言:當能夠友善眾生時,便是有了詩者的赤子之心。如今畢業多年的我,早已不是只停留在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兒上面。而是用我自己全部的力量,為他們撐起一片新的世界。讓媽媽從生活中各個細節感覺到溫暖與幸福,讓她在遇見大事的時候有我在身邊去處理,使她心中擁有足夠的安全與依賴……
|子曰?色難|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么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持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
姐姐的奶奶家有個表姐是女強人。從小學習成績特別好,畢業后來到北京打拼。后來與合伙人成立跨國公司經營海外房地產事業。作為創始人之一,她每天的工作特別忙,即使春節都沒有時間回家過年。她的爸爸媽媽很想她,只好坐火車來北京看望她。當來到她的公司,這位女孩兒竟然沒有時間與自己的父母獨處,一直不斷地接打電話處理各種事情。她的爸爸媽媽無奈只好落寞地坐上返程的火車回到老家。
去年過年時,我的姐姐生娃娃,我與媽媽去姐姐所居住的城市看望,順便拜訪下姐姐的奶奶。正巧見到了姐姐的表姐的父母,聽著那對漸入年邁的父母驕傲又自豪地夸贊著自己的孩子,表面的歡聲笑語中,我卻從他們各自的雙眸中看到了這么多年孩子不在身邊,不知道多少個年夜飯,看著別人家家團圓、熱熱鬧鬧的,他們是多么的辛酸與孤獨……我不理解,為了事業,居然最重要最親的父母,卻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局外人。
我身邊有很多男孩兒、女孩兒們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為了心中的遠方,離開疼愛自己的父母,走進上新鮮又陌生的城市。可是,有多少人會時時刻刻牽掛著家里面的爸媽呢?有多少人會及時地在爸媽遇見煩心事兒或是困難的情況下打電話問候或是幫忙解決呢?有多少人忙于結交朋友擴寬人脈卻過了很久也沒有想起給爸媽打個電話,當接到父母的電話時說不上幾句又匆忙地掛斷呢?我不理解,為何在很多人的眼里所謂的獨立卻是疏于聯系自己的父母,而不是時時地噓寒問暖,為自己的爸媽撐起一片藍天呢?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要為了你眼中的遠方,使自己成為你爸媽心中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