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經驗論者所重視的是認識具體事物的是其所是;而唯理論者所追求的是萬物的同一的是其所是、絕對的存在、本體。這兩者也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實體的兩個所指:一是個別的是其所是,另一是絕對的存在、最高級的實體、純形式的現實存在。兩者都是我們人類應該探求的,除了要認識具體事物的本質,明了具體領域的規律,還要認識萬物同一的本質,明了任何領域同一的普遍的規律。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不是哲學的主要工作和根本目的,哲學家的根本目的和不斷追求的是萬物的同一的本質,任何領域同一的規律,即指那個絕對的存在,也就是本體。這就是兩者之爭無果的原因。
兩者之爭將問題引到了知識的來源上,笛卡兒提出了錯誤的天賦觀念說,洛克提出了錯誤的白板說,兩說都是極端,但促使了后人(康德等)在認識論上肯定人的主觀能動能力。這就是兩者之爭對哲學的認識論發展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經驗論、唯理論、天賦觀念說、白板說、斯賓諾沙
圍繞著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真理的標準、認識的方法等認識論問題的激烈爭論,文藝復興之后的哲學出現了兩大派別:經驗論(EMPIRICISM)和唯理論(RATIONALISM)。經驗論者認為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一切知識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唯理論者認為認識來源于天賦觀念,知識必須建立在理性論證的基礎上。在真理的標準問題上,經驗論者認為知識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夠與認識對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還原為經驗;而唯理論者認為知識的真理性在于清楚明白、無可懷疑,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在認識的方法上,經驗論者認為最有效的是經驗的歸納方法,而唯理論者則主張從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經過理性的邏輯推理,論證出結論。
經驗論者主要在英國,以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賴為代表;唯理論者則在歐洲大陸,主要有笛卡兒、斯賓諾沙、萊布尼茨。經驗論者為什么是在英國而不是西歐大陸呢?根本原因是因為英國的工商業發展的比較好,在經濟方面產生了對具體事物認識的強大的動力,從而能非常注重實踐活動,“重商主義”讓英國人得到了更多的知識和見聞。在西歐大陸,封建貴族的封建專制力量比英國要厲害的多,工商業經濟發展嚴重受阻,能給人們帶來新知識的實踐活動大大地受阻,因此,在對知識的探求方面,主要還是以歐洲的哲學思辨傳統為主。
兩者的意見分明,都有道理。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經驗論者并非排斥理性,唯理論者也并非排斥感覺經驗。那么兩者為什么爭論呢?
其實,兩者所談論的并非是同一個對象。經驗論者所重視的是認識具體事物的是其所是;而唯理論者所追求的是萬物的同一的是其所是、絕對的存在、本體。這兩者也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實體的兩個所指:一是個別的是其所是,另一是絕對的存在、最高級的實體、純形式的第一存在。兩者都是人類應該探求的,除了要認識具體事物的本質,明白具體領域的規律,還要認識萬物同一的本質,還應明白任何領域同一的普遍的最根本規律。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不是哲學的主要工作和根本目的,哲學家不斷追求的是萬物共同的本質、任何領域共有的規律、那個絕對的存在、也就是本體。
經驗論者的理論是認識具體事物的基本原則,卻不是認識絕對存在的基本原則。唯理論者的理論,不是認識具體事物的方法,但正確指出了哲學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絕對的存在。
絕對存在支配著萬物,是萬物的同一性體,個別的本質是本體的殊樣。個別的是其所是即本質比個別的表象距離本體更近,認識的個別越多,對這些個別的同一性體的性質的了解就越多,所以,在對本體的認識的發展過程中,對具體事物的本質的認識是必須的,是基礎性的。
而唯理論者卻指望跳過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去直接認識那個不認識的絕對存在,這是錯誤的。把不認識的絕對存在作為他們理性論證的出發點,當然是行不通的。在本體論邏輯上,本體是基礎,是出發點,但是在認識論邏輯上,本體是目的,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