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云崛起于淘寶。淘寶取代了線下的商家,成為很多人購物的首選。那淘寶是如何取代了線下的商家呢?這源于三點:商品的豐富程度,低價策略,和購物的體驗好。商品的豐富程度,滿足了長尾需求。低價策略,源于線上的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購物的便利性、體驗好,從而一起觸發了跨邊網絡效應——這是淘寶崛起的核心原因。而淘寶崛起的時代背景,則是:符號的數字化。這是一個大風口,同時被百度、阿里所撞到,成就所謂平臺型企業。詳細分析請參見《互聯網發展的六個趨勢》一文。
???? ? 而憑借淘寶所培養的巨大的用戶行為慣性,又支撐起了阿里旗下聚劃算、天貓等一系列業務的拓展。但這些拓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足為奇。包括支付寶,也是因為有淘寶這個強支付場景,所以才能一騎絕塵。騰訊百度費盡心機,也搞不定支付。真正的原因,正在于它們雖然經常搞些各種各樣的玩法,能夠綁定用戶,但卻因為缺乏強支付場景,所以用戶始終用不起來(詳細分析,請參見前文《欲玩轉線上支付,需要有強支付場景的支持》)。
???? ? 現在很多創業者都說,我要成為下一個馬云。但我們絕少聽到有人說,我要顛覆淘寶。好像即便是在互聯網圈的從業者看來,顛覆淘寶都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淘寶真的不能顛覆嗎?
???? ? 非也!在產品層面,淘寶最大的缺陷,第一是有數據而無內容。第二是有用戶而無連接。并且現在時代背景是:線上信息向移動端遷移。詳細分析同見《互聯網發展的六個趨勢》。所以對于創業者而言,憑此三點,便足以顛覆淘寶。
???? ? 先看看第二點,淘寶有用戶而無連接,因為這個大家都看到了。阿里自己也看到了,所以他們才曾經一度被微信嚇得暈頭轉向。要搞個什么微淘,然后又強推來往, 然后又收購微博。但這改變不了淘寶沒有連接的窘境。雖然現在阿里終于不再被微信嚇住了,但淘寶沒有連接這個事實,我仍然認為是懸在淘寶頭上的達摩克斯利劍,但阿里人好像已經不這么認為了。
???? ? 阿里人自從發現微信對淘寶的危險不值一提之后,一下子就輕松了,還取笑騰訊把微信這把好牌打爛了。但事實上,并不是騰訊的人笨沒玩好微信,真正的原因是微信連接人與人,本來就連接不了人與物。詳細分析,請參見前文《社交網絡漫談:阿里 騰訊 還有錘子rom》。而阿里取笑騰訊,只能證明他們不懂社交網絡而已。而連接,終將改變現有商業形態。(PS: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本文重點分析的是社交網絡,但社交網絡卻僅是連接之一種,而連接的范疇顯然更大。所以,不要狹義的去看待連接。)
???? ? 再看第一點:淘寶沒有內容。關于這一點,我發現在此之前,竟然沒有任何人認識到。但這卻是淘寶的致命傷。
???? ? 什么是內容?好像很少有人認真分析過這個問題,這也是沒有人認識到淘寶沒有內容的原因。一篇文章,是內容。一首歌,是內容。一部電影,也是內容。一個游戲,還是內容。但隨便寫幾個字,毫無旋律的叫幾聲,這些都不是內容,而僅僅是無意義的信息。所以我們看到,內容,是經過組織的有序信息或數據。內容可以吸 引人們的關注,而無意義的信息則不會讓我們感興趣。
??????? 平常人們逛街時,這既是娛樂,又是逛內容。因為商店的商品呈現,是經過商家去組織的。但逛淘寶能看到什么?看一大堆商品信息?這足以吸引人們嗎?正是因為不知道逛淘寶該看什么, 所以除非有需求要買東西,否則很少有人會主動去逛淘寶。
???? ? 淘寶的本質,是個信息聚集型產品,是工具性產品,而不是內容型產品,所以淘寶給自己定位是平臺。但不管淘寶給自己的定義是什么,平臺也好生態系統也罷,但對于用戶而言,淘寶始終是個工具,購物的工具。正因為淘寶并不是由內容構成,而是由一連串沒有可瀏覽性的商品信息(也既無意義的數據)構成,所以我們可以說,淘寶沒有內容。必須認識到,商品信息本身并不能構成內容,而僅僅只是一堆數據而已。只有商品的呈現方式,才能構成內容。
???? ? 認識到商品的呈現方式能夠構成內容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這正是蘑菇街、美麗說等導購型產品能夠吸引到用戶的核心原因。而雖然淘寶有萬千商品信息,但只有當你檢索時,那些信息才被有序組織、呈現,從而變成內容,才終于有意義——遺憾的是,這樣的呈現是基于用戶檢索才被動呈現的,而不是主動呈現的。
???? ? 事實上對于撞到“符號的數字化”這個互聯網趨勢的百度、淘寶這類平臺型產品而言,他們都具有工具屬性。因此它們都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所有工具類產品所共有的困境:難以存留用戶——用戶需要時才會打開工具,而使用完工具的價值就會立即離開工具。這和內容型產品不一樣。用戶會為優秀的內容存留。所以內容型產品的 KPI考核項目里,常常會有產品每日使用時長這個指標,但工具類產品絕對不敢設置這個考核項目。京東以前也是做工具,購物工具,后來推出了眾籌,這就是向內容型產品轉變的思路,相信這對于提高用戶使用時長具有巨大的提升。
????? 單純通過內容,或可吸引用戶一時,但絕難長久沉淀用戶,更別說形成社區。我在之前的《社交網絡研究》專題講座里已經指出:不斷更新的、動態的內容,或有趣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但要做到不斷更新,或一直有趣,不亦難乎?而能夠沉淀用戶的,卻只有社區。而連接就可以形成社區。但淘寶卻苦于沒有連接,因此沒有社區,故而難以沉淀用戶。問題是,雖然沒有社交網絡的連接,但能不能通過其他方式來構建社區呢?能!目前看來,通過內容,也能夠創造連接,從而形成社區——雖然只能創造弱連接。
?????? 而淘寶也是有過努力的。微淘就是淘寶模仿微博,打算做內容的努力。但遺憾的是,微淘的內容,卻形不成社區。
???? ? 由此我們需要知道,內容和社區的關系究竟是什么呢?這需要先弄清楚社區的形態。社區有多種形態,而最常見的當屬關系型社區和興趣型社區兩種。
????? 關系型社區,是基于社區去延伸內容。譬如QQ空間、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等都屬于這類。而興趣型社區,則是基于內容去構建連接,打造社區。譬如豆瓣小組、百度貼吧等等。這是因為內容有范疇,不同范疇自然會界定不同的人群,由此導致用戶分化在各自感興趣的內容領域。
?????? 除了貼吧和豆瓣這樣的成功者,業界以內容構建社區的失敗案例則更多。典型如墨跡天氣,推出實景拍照,欲構建社區,結果毫無建樹。不同產品有不同的失敗的原因,但工具屬性太重,無疑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因素。
?????? 對于淘寶而言,構建社交網絡的社區顯然行不通,而靠內容構建興趣社區,也絕無可能。因為一方面,商品是靜態的,而社區需要動態才有生命力。所以無論是豆瓣小組還是百度貼吧,它們的活躍社區都一定是基于人或事去構建的。另一方面,人與物的連接,仍然是弱連接。(關于內容和社區的關系,請參見《以淘寶為例,分析在互聯網產品里,內容與社區的關系》一文,有更詳細的分析)
???? ? 理解了上面的分析,就應該知道該如何取代淘寶了。淘寶取代線下商業形態,靠的是體驗好、低價、品類豐富。而問題是,這三點,恰恰并不構成任何線上商業平臺的競爭壁壘。第三方線上支付、線下快遞等配套體系都已經成熟,體驗自然不會差。而線上運營成本比線下低,是技術進步必然帶來的效率提升所致。商品豐富度,這個構建起來稍微麻煩些,但人們所需商品,卻滿足二八定律。因此跨邊網絡效應,相對容易形成。
???? ? 由此可見,淘寶相對于任何線上商業平臺,都并無多少商業模式上的優勢與壁壘可言。 換句話說,任何平臺只要像淘寶一樣做到體驗好、低價、品類豐富,就有取代淘寶的可能性——事實上,京東只做了讓體驗更好這么一件事(B2C更有信用,更能保障產品質量;自有快遞送貨更快),而其商品豐富程度還不如淘寶,卻仍然硬生生的從淘寶嘴里搶下一大塊肉來。而淘寶這么多年來所構筑的用戶使用習慣,或許是淘寶最大的優勢了。但任何平臺,只要祭起連接和內容的大旗,便能夠輕松瓦解淘寶的用戶使用習慣優勢。所以我說,取代淘寶,并非不可為也,只要親方法得當。事實上,除開“沒有內容、沒有連接”兩大硬傷外,淘寶還有更多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充足的內容和連接,再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特性,那么顛覆淘寶的路,也顯然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