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很浮躁。
翻開這本書的前幾頁的時候,我很不耐煩,一會嫌它清淡,一會嫌它過于平常。
即使是美食,我覺得也是可以寫出有張力的文字的。比如一碗重慶小面可以寫出山城的寒,山城人的熱,以及四川人民發自骨子里的對辣椒的熱愛和依賴。
這本書,太淡了。
這是一本放置在圖書館美食區域的書籍。作者是日本中川玉,一位日本的膳食家。2018年1月出版。出版社是文化發展出版社。
強壓著自己讀了幾篇后,莫名地,我有點上癮了。煩躁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
淡而不寡,平靜簡單文字后,是一顆品味生活的心。
書里以一個家庭主婦的眼光,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一年四季,一日三餐。
以虔誠的心對待大自然的饋贈,用自己的知識去品味,加工,回味。
食譜附在書的后面,而關于食物的感受,故事,圖片在前面。
我告訴你我的感受、故事,如果你喜歡,并且愿意去和我一起動手,再按照目錄去尋找食譜。
先有感覺,再去尋找方法,先果后因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脫離一般的菜譜美食書籍,成為一本頗讓人神清氣爽的小散文。
書中以四季為界,列舉著自己生活的點滴美食,以及和美食的小故事。開卷而讀,就迎來了不同的季候風。
中國也都有吃時令菜時令水果的說法。
三月楊梅四月李五月琵琶六月西瓜七月荔枝八月龍眼……
我在家鄉廣西南寧,是水果大省。每年水果旺季到來之時,我的母親總是會念叨這句話,仔細回想著水果清單,惦記著自己的那點口頭饞。
對母親來說,每一樣水果,都是有著自己的季節的。那些過季還在市場上銷售的水果,不是大棚水果就是冰庫里保存里的水果,總是少了那一份鮮活和獨特的味道。
這種味道沒有專門的名字。我們一般是這么形容:荔枝味特濃,蘋果味特香。
記得有一年,荔枝大豐收,價格特別便宜。母親便買了一大筐,帶回家里。那時候還沒有冰箱,于是母親便拿了一個提桶,滿滿地裝了一桶,放到家里客廳中央,一家人六口人圍著一個提桶,大吃特吃。濃郁的荔枝味彌漫了整間房,三四天后才散盡。
中國人對食物,總有一種“饕餮”的進餐方式。吃飽、吃撐,是國人最為滿足的進食方式。
也許是歷史上,國人遭受過的大饑荒太多了,饑餓感早已經融入血脈中。也許,也是因為國人人口眾多,素有多子多福的生育習慣,不搶食,便會挨餓。
相比之下,同樣是人口密集的日本,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飲食習慣。
這本日本美食書中展示的美食圖片,每一份,制作精美,份量迷你。
據說,在日本,如果丈夫的身材發福,妻子會被家婆叫去批評,說她沒有照顧好自己兒子的身體。
在書中,每一道美食份量都是被嚴格控制的。每一道美食的美圖,都體現著日本人自我克制這個特點。
而作者的文字,更多的時候,更像是一名細心媽媽的嘮叨:
咕嘟咕嘟,煮成冬天閃耀的寶石
即使麻煩也要做的點心
把光澤的身體用油泡起來。
當做茶點一整個吃下去的時候,感覺真是太幸福了。粘牙的口感和自然的甜味,切成條和醋一起拌金彩禮,或者和巧克力一起放進司康餅里烤一烤,各種做法都非常有趣
僅是讀著這些樸素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努力生活的模樣,非常有感染力。
日本飲食文化源于中國,但是受西方文化影響也頗深。
在這本美食書籍里,不時能看見中國美食的身影,比如P14的春天美食水煮竹筍,又比如p122頁的秋天美食吊柿子。
然而,西方文化影響似乎更深一些。
日本飲食熱的美食并不多,除了拉面,其他似乎更多的是生冷食品。比如壽司、比如魚生。日本人也有西方人喝冰水的習慣。
在烹飪方面,西方文化的蔬菜沙拉、各種果醬,甚至源于西班牙菜的油煮秋刀魚(p90)都夾帶著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
相比之下,日本本土的美食展示卻不是很多,僅在P112頁寫了一篇味增的文。
作者用美食展現了一個國家的美食形象:源于悠久的歷史,以本國風味做鏈接,接納全世界的美味。
如果你是一名典型的中國“饕餮”食客,這本書是不太合適你的。這個以美食為名,其實是打著小清新生活家態度的書籍,更想展示的是一種生活狀態而非一種美食狀態。
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輕食愛好者,不喜歡太油膩的食物。那么這本書會給你很多美食生活創意。
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美食書籍來閱讀,更可以當成一本小散文來閱讀,對平靜煩躁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薦指數: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