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教育行走教師研修公益夏令營第二天

如果說昨天的我們是聆聽和感受教育文化,那么今天的四位老師則是助力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教學技能干貨滿滿,于潔老師的班級象牙塔,讓我們又相信教育的美好,也期待能夠通過課例研究學習,為通往職稱的道路開啟一片暖陽,堅守教育和為自己謀一份福利并不矛盾,有了更高的級別,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也能為更多的學生謀福利。讓我們來聆聽一下四位老師的精彩分享:

1.鄺紅軍老師——分享親子對話,講述成長故事

這是一位超級奶爸,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寵成了公主,盡其所能為其提供吃喝玩樂。

從鄺老師分享與孩子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感受到用心陪伴,才是孩子優秀的起源,無論是虛懷若谷,還是若有所思,都飽含著一個父親的智慧與期待。一個超級奶爸記錄了女兒的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這些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小片段,但是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教授,沒有比這再具有實踐意義了。

作為一個小孩子,她有自己的推理,時空對比與成年人是不相符的,而作為一個具有高智商的父親,他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智慧,它會引導孩子直面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對事物的描述,而不是給出結論。其實有些問題我們也不必解釋的太過清晰,就像有人曾經舉例,月球是什么?我們可以讓孩子發揮她的想象力,讓她想象月球上有桂樹,有嫦娥,有玉兔。并不一定非要早早告訴她,月球就是一顆光禿禿的行星,上面什么也沒有。過早剝奪孩子的童真,就會讓孩子失去想象的能力和樂趣。就像我們的鄺老師鼓勵孩子作畫的同時,也保護孩子那份畫畫的勇氣和興趣。

其實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陪伴孩子不是浪費,不陪伴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缺失,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少出現問題。鄺老師說自己的分享雜亂無章,其實每一個片段都滲透著父親的愛,滲透著一個哲理。事實上,父親在引導孩子的成長,而父親也在享受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可以說鄺老師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用自己的耐心陪伴著孩子,記錄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責任心所在,引導滲透的智慧,不做簡單的評判,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和思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保持孩子的童真,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鄺老師盡了作為父親的責任,也是作為教師的學習導向。

2.馬鳴燕碩士——美國創新教育

第二位是在美國任教的馬鳴艷老師,話題就是關于創新教育。其實我們的建班制度才有約100年的歷史,因為工業化的培訓,可以快速培養大量的技術工人,我們實行了工業化教學,也是為了快速大量的培養人才,成才的壓力讓每一個人都變得十分的焦慮。

我們要知道,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在參與社會,讓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們的學習目標是發展人的智力和情感,作為人的發展是同樣重要的。而課堂理念是:學生是否準備好,是否在狀態之中,是否真正的思考。要知道學生在焦慮狀態下是無法思考和學習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我們還要教會學生學會聆聽不同的觀點。作為一名體制內的老師,我們常常可以容忍孩子在學習知識上的不足,卻難以容忍他們在行為上的缺陷。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對于出現問題的學生,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有真正的了解學生,才能夠解決本質問題。

馬老師介紹,他們的課程多是開展項目式的學習,現在這種課程在大的城市或比較前衛的一些學校也有所發展。在做中學,跨學科進行整合,所學的項目多與生活有關聯。所以說學習的某項東西,就是為了在實踐生活當中做準備。感覺我們的北師大版新世紀小學數學,每一課都會有情境圖,再加上一連串的問題串兒,都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只是我們在經年累月的教學當中不為所動,有些麻木罷了。

中國與外國的教學有很大的差異,也許馬老師更注重孩子個人的發展,而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某種要求時,并不一定會事事參與或跟隨。其實無論何種教學,目的都是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老師的眼中一定要有學生。也許通過某種小技巧,我們可以加深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還可以通過進行分享,關注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通過別人來發現自己的問題,來提升自我認知,我覺得這一點在我們的此次研習活動當中也可以用一用。其實教育是沒有國界的,能夠關注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并愿意與學生共同探究分享,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斷修行這一點。

3.于潔老師——如何做好班主任

于潔老師做了20幾年的班主任后,自愿申請擔任最差班級的班主任,到三年之后逆襲為全校第一。為此于老師為我們分享了40條寶貴的經驗,我覺得最主要的一點是她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建立了四位一體的家校共創,為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樂于分享付出的意識,才有了全班逆襲成功。

當時于老師接下這個班的時候,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設,最美的遇見就是最好的安排。于老師面對孩子并不是喋喋不休,而是沉默是金。她會安排好學生早晚英語打卡,交作業。她也會花兩個月的時間教學生做值日衛生。她會引導學生在上課前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班級文化是班級不斷步入正軌的有效支撐,把班級的衛生搞好是根本,否則破窗效應就會蔓延,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有些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就一定會終身受益。于老師會關注著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保證學生的用餐時間和休閑娛樂時間,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減輕了抑郁癥。加強體育鍛煉,腳踩大地,沐浴陽光,身心健康。學生更學會了主動幫忙,學生的生活習慣養成了,那學習習慣也自然變得好了起來。在寫作文的時候,于老師會多提優點,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寫作熱情。用于老師的話來說,你想要什么你就弘揚什么。對待學生,于老師從不吝嗇自己的表揚。甚至還有實際的行動,為學生定外賣,發禮物,也為每一個學生做精心的記錄。在于老師的班上,還有一個最帥的事情,就是做小老師,“我來教你”。至于開家長會?也讓我們學習了什么是三明治的家長會,好的先說,中間哪里有不足,針對哪些不足有意見,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于老師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用郵箱與學生進行交流。而微信屬于她私人的地方。于老師把自己也過的很精致,一頭飄逸的長發,每個周三的沙龍活動,不僅僅是保持一個群策群力的學習狀態,更是放松自己,愛護自己身體的良好時機。吃過午飯之后,順便去操場,還可以做班本植物教材。于老師還會給學生和家長寫信,這真的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只有對學生細致觀察過,你才能有話可說。

于老師努力讓每一個孩子做一個陽光有氣質的人。于老師是竭盡全力,直到無能為力。我更想說的是于老師,她是一直堅持努力到感動自己。在聽于老師的分享的同時,我們有被抨擊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有熱淚人盈眶的感覺。我們在這里看到的不僅僅是學生學業的進步,更看到了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不斷成長的過程。作為一個有情,有趣,有才的人,于老師會堅持寫作,會堅持學習,會與孩子打成一片。于老師想的更多的是孩子,唯獨沒有想自己。現在的中學二級和高級相比,不僅僅是級別的變化,更是實實在在的money。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就算了。這么出色的一個人,卻能淡泊名利,真的是讓我們望塵莫及呀!

4.王麗琴教授——中小幼教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王麗琴老師,主題就是中小幼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這個話題對我們來說實實在在的既陌生又熟悉,更多的人還是為了評職稱,不得不進行課題研究,這已經變成了評職稱的一項硬性指標。但是即使立項,研究課題,更多的都是表面文章。今天王老師就為我們進行解讀如何做課例研究,課例研究是對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的真實的研究。攻克過程中使用觀察技術和工具收集數據和細節。既要關注課堂上的教,更要關注課堂上的學。

課例研究操作的模式,首先要選課題,列出你的學習內容。學情分析在這里有前測和認知訪談的。研討整體和教學成效,最后要分享成果,撰寫報告,接著還要進行另一循環的課例研究。關于對課例研究的理解,合作性的課堂研究,以學習為中心的行動研究,在這里,老師為我們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拓展研究資料。

關于如何整理觀察記錄、撰寫觀察報告:

第一步:重讀觀察記錄,抓取、標記自己難忘的人物、情節、細節。

第二步:明確敘事主角,把握其與集體、伙伴的關系,尋找敘事角度。

第三步:串聯有關情節,梳理核心觀點和相應證。

第四步:撰寫報告初稿,擬定個性化的文題

……

敘事型 觀察報告的寫作策略

敘事要注意邏輯順序: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復合邏輯·…···

關鍵事件要有細節描寫,盡可能還原故事現場(寫 出“我”)

必要時以圖示、照片輔佐。

詮釋注意立場,不輕易評價,評價性語言注意分寸。

注意倫理性,不出現師生真名,不正面拍攝兒童。

公開發表時,要征得當事人同意從“課”到“例”:冷玉斌老師的觀點分享課例,是指對一節課進行課堂教學實錄及以此為基礎而對這節課進行的闡述、評析與反思。.......既是“課例”,重要的是能表現出它的“例”即本節課的獨特性、典型性、示范性等。

一、課例從課堂開始。

二、課例以實錄奠基:1.提出框架,激發熱情;2.細讀例圖,策略引導;3.略讀大圖,引導想象;4.畫面展示,創編故事;5.例文交流,隨機評改;6.布置寫作,拓展想象

三、課例用評析發聲:

筆者概括的教學策略:1.精選典型畫面;2.把握故事框架;3.引導擴充路徑

·專家評議(何偉俊):“從繪本閱讀到故事創編”

1.從“課例”到“課題”:浦東科研人的經驗

2.從“課例”到基礎教育科研課題

陶紅老師的小課題和“龔路小小組”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的落地,課例研究很“給力”

學校大課題,往往需要借課例研究來調動全體教師參與。

學校龍頭課題的推進中,科研主任最怕什么?開題轟轟烈烈——

中間無人問津

結題熱熱鬧鬧——

將課例研究入基礎教育科研課題

1.課例研究作為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分解相對宏大的研究目標,經由一組或系列的課例研究主題使研究落地。

2.作為研究過程的階段性活動,及時收集課題參與教師的行動性資料、形成階段性成果。

3.作為結題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課例報告+觀察報告,不僅是案例集的主體構成,也是主報告形成的基礎。

優秀教師成長的新標志:三課一體

張麗芝老師的初中數學課例

研究和數學史課程建設

—課例:上出自己的代表課。

—課題:擁有自己的個人課題。

—課程:建成自己的師本課程課例研究,當然也不是萬金油。

有些課題,如課程建設、學校特色發展、家校合作育人、質量監測,確實不適合,或者不能主要依靠課例研究,但通過課例研究培育了教師的科研意識,提升了課堂觀察能力之后,課題的實施,就有了“志愿者”,這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當教師樂于且善于進行課堂觀察

4.閔英老師的系列微講座:跟隨孩子學游戲(一共六講)

跟隨孩子學游戲之一

她的研究法寶: 今天,想當誰:

連續跟蹤觀察回到講題:中小幼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以浦東課例研修實踐為例

三點建議:加入(組建)一個學習型的團隊

用科研的思路做教研人,做一個基于課例研究的真課題 。

結語:不管您是否做課題,是否開展課例研究,組建、經營好身邊的教師團隊吧,體驗互助、互補,享受別樣的價值感、成就感。

課例研究只有親身經歷,真正研究才會體現出課例的價值,才會讓每一位參與的老師真正的成長為技術型的職業教師。

第二天的教育行走的四位老師,為我們帶來了自己業內成功的范例,有中外的差異,也有理論與實踐的不同,參與研修學習,輸入固然重要,但是有效輸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我們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即使是意見都是可以的,文字的留存,思想火花的碰撞證明我們來過,也期待能將我們能這些成功范例應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才是不虛此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