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經驗如何誤導了你的判斷

先講一個笑話:

某日去杭州游玩,走到“岳母刺字”的雕像前,聽到一個中年男子說:“也就丈母娘干的出來,親媽不能干這事。”

邊上一圈游客瞬間安靜了。

......

您看完這個段子笑了嗎?這個人也太無知了吧,怎么連“岳飛精忠報國”的典故都不懂?

在一般人的頭腦中,都知道在不同的語境下,“岳母”的含義是不同的,日常生活里是丈母娘,歷史典故中就是岳飛的媽媽。

那個中年男子因為頭腦中沒有這個歷史典故做前提條件,自然就不知道此“岳母”非彼“岳母”,讓人覺得很無知。

笑過之后,您以為這樣的事只發生在段子里嗎?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尤其在很多健康問題上,這樣的段子經常在我們高智商的人群中上演。

看到電視上一位百歲老人一輩子抽煙依然健康長壽,在報紙上看到90多歲高齡的老人經常吃肥肉身體也倍兒棒,你會想當然地認為,身體的健康和抽煙飲食沒有關系。

鄰居老王感冒發燒去醫院輸液,輸了兩天就好了;樓上李阿姨感冒難受,輸液當天就緩解了,你想當然地認為,得了感冒就必須要輸液。

一塊跳舞的張大媽說“xx顆粒”治療頭痛可管事了,一起買菜的趙姐說“xx顆粒”也治好了她的頭痛,你想當然地認為,頭痛就應該吃“xx顆粒”,到醫院找醫生點名開這個藥。

是啊,別人的親身經驗擺在那,用在自己身上一定也可以。

當我們的要求遭到醫生拒絕時,我們會想當然地問醫生:“同樣的病,別人能用的藥,我為什么不能用?”

我們習慣用別人成功的經驗來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卻往往忽略了這些經驗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條件和影響因素。

如果這些條件和因素在自己身上不存在,那些成功的經驗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就像前面的笑話,如果只講“岳母”兩個字的含義,岳母是丈母娘,沒錯。但如果有“岳母刺字”這個歷史典故做前提條件,岳母是丈母娘就是錯的。

長壽老人之所以沒有被抽煙影響到健康,是因為他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樂觀心態、規律起居、勤于勞作等強大的前提條件做基礎,抽煙的因素還不足以影響到他的健康,而不是抽煙對身體無害。

不是因為輸液就一定能治好感冒發燒,而是因為他們的癥狀、體征和臨床化驗檢查符合輸液的指征,在這個前提下才治好的。如果只是病毒感染,沒有血象的支持,就不適合輸液治療。

同樣的道理,張大媽吃“xx顆粒”治好了頭痛,她的前提條件可能是因為睡眠不好引起的血管神經性頭痛,而你的頭痛可能是高血壓引起的,吃“xx顆粒”是沒有用的。

因此,不充分考慮前提條件的經驗都是無效的經驗。

所以,當別人在對您說“吃xx藥對xx病特別有效”、“xx治好了多少多少例病人”、“我親自試過,xx特神奇”時,您應該首先了解:

這些經驗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我是否具備這個條件?

如果,在醫學知識方面您了解這些比較吃力,那還是聽醫生的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