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之后,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叫《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文章刷屏了。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北京清華附小2012級某個班的同學在國慶期間做的作業。他們的作業是研究報告,而且研究的是蘇軾!
看看研究報告的題目就可以想象大家的震驚之情:
《大數據幫你進一步研究蘇軾》
《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和蘇軾的影響力》
《蘇軾的朋友圈》
《蘇軾的旅游品牌價值》
一時間,大家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一萬點傷害。人們紛紛贊美當下時代的這些小學生逆天的能力,紛紛贊美大數據的作用和意義,再一次將“別人家的孩子”供上神壇。
然而在我看來,這對蘇軾所謂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沒有什么價值和意義,純粹是家長、學校和孩子的一場炫技罷了。
1、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大數據”而“大數據分析”。
文章大量的所謂“大數據分析”結果,都可以很容易地在各種蘇軾生平傳記里找到。
就像報告中有一個結論:“數據證明蘇軾是一名高產作家”,同學們學著媒體傳播的技巧——多使用數字,于是邊列舉了一串與蘇軾作品有關的數字(精確到個位數),最后得出的不過是這樣一個毫無意義的結論。
唯一讓人記住的,估計只是“大數據”這個詞了。
再舉個例子,對于蘇軾與弟弟蘇子由的手足之情,家長和老師難道不能從字里行間和當時的背景去讓學生自行感受理解,加以講解和輔導嗎?
難道非要用通過所謂“蘇軾的詩詞里,‘子由’一詞出現高達229次”,才能機械化地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無用結論——“原來蘇軾和他的弟弟子由之間手足情深,這樣的高頻詞匯,印證了蘇軾還是一個好哥哥”嗎?
拜托家長和學校,這真的可以令你們獲得極大的滿足嗎?這真的對培養孩子“自由之意志,獨立之思想”有幫助嗎?
2、語言風格網絡化,不應該是一個小學生研究課題上學習的技巧。
從前些年火爆一時的《明朝那些事兒》到如今的《六神磊磊讀唐詩》,都采用將嚴肅的歷史網絡化,這的確是打開了一扇從現代通往歷史的門,對于人們了解久遠的文化和年代,這是非常好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但是,無論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還是《六神磊磊讀唐詩》的作者王曉磊,他們無不是翻遍了正史資料,讀透了無數史學書刊,在對歷史人物和他們的精神事跡感同身受之后,結合當下的流行用語,成文出書,既尊重歷史事實,又通俗易懂。
而小學生卻不一樣。他們沒有經過理解歷史人物必經的過程,就直接依靠“大數據分析”,組織篩選既定的觀點,配上“蘇軾的朋友圈”、“商業價值”,充斥著成年人的陳腐。除了博人眼球引人一笑,對他人,對孩子自己的成長,又有多少意義呢?
就拿蘇軾來說,他為何屢次遭遇貶謫,卻總能在被貶之地做出一番成績,受人追捧和愛戴呢?這些學生都知道他“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與自信,但是有多少學生懂得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脫俗,又有多少人明白他“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然呢?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難道我們不該教育孩子,讓他們多了解一下這樣的蘇軾嗎?
靠著互聯網的背景,加上高大上的前沿熱詞,家長和學校為了一廂情愿的“炫技”,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本來方向。
而這樣的“炫技”現象,又何止一個“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呢?
想想看,在我們身邊,多少家長讓孩子從小背誦《新華字典》、《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弟子規》···先不說孩子們能否真正理解,就說這樣背誦的意義又在于哪兒呢?
最常見的意義,似乎就是當孩子在所有親朋好友面前一口氣背下幾十篇詩詞時,來自長輩的贊美,這極大的滿足了家長們的虛榮心。
可對于孩子,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嗎?
我理解在當下快速變化的時代,家長和學校的焦慮。拼搏了半生就想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落后于別人。
于是,焦慮下的逼迫,各種興趣特長班,各種假期補習班,作為受教育的主體人物——孩子,卻從來不會被問到是否喜歡。
最后,我想說,我不否認家長們對孩子望子成龍的期盼,不否認當下時代殘酷的競爭壓力。但我不能認可父母打著“過來人”和“為你好”的旗號,將自身的焦慮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進而靠著孩子的“炫技”,成為家長自信和虛榮的來源。
因為,炫技只能保證孩子的下限,而熱愛才能讓孩子無所上限。
如果以后有家長和學校教育孩子研究“李白”,請讓孩子多一些真誠,少一些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