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更多的使用拼車功能?

這滴滴的一個面試題。
我從司機和乘客兩個人物角色來分析,然后又分別拆成行程前、行程中、行程后,如圖。

這個圖是用PPT畫的喲。

乘客
司機

首先分析下滴滴想要鼓勵拼車的目的:

1、運力不足問題。新政頒布,加上司機一直在抱怨盈利已經被壓榨所剩無幾,滴滴可能會有一些運力上的不足,而拼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2、收益最大化。在相同成本,或者說增加少部分成本,獲取更大的利益,將利益最大化。

3、資源利用最大化。拼車是一種資源共享,低碳出行,將社會資源利用率最大化。

知道了目的之后我們的措施就要保證是不損害目的。

乘客

針對乘客,他們對于拼車的抵觸情緒在于:

1、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太大。長途拼車價格上有優勢,但經常會拐去接別的乘客,如果一個長行程中間拼幾個短行程的乘客,有時候該位長行程乘客的優先級較低,浪費很多時間。因為拼車的價格是一口價,甚至有時候司機為了確保自己在拼車時候的收益會故意繞路、等燈來換取補貼,從而浪費了乘客的時間。
2、價格上的優勢越來越小。短途拼車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小,有時候無法平衡時間和省錢之間的關系,就干脆放棄拼車了。
3、拼友和司機以及打到的車的質量良莠不齊。有的拼友不按時上車、上車之后素質差、司機態度不好等問題。

第一、二是重點,對于那些自己有車,就算偶爾打車也是打專車,以及那些經濟拮據不管多慢多擠都會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在時間和價格上有足夠的優化才能拉攏到他們!
所以真正的目標用戶是中間的那一群,追求一定的舒適性和較低的價格,或者說,是性價比。

1.1 沒使用過拼車功能的乘客→拉新

對于這部分乘客啊,靠的還是運營上的本事,要體現拼車在時間與金錢的總成本最小,就是性價比高嘛,還要體現拼車路程中會發生的樂事。滴滴的順風車就有這么個社區。

具體就是:活動營銷,贈送拼車優惠券,首頁優先推薦,邀請有禮,新媒體運營(寫一些軟文,“拼車路上遇到真愛”這種),口碑傳播(通過乘客和司機,這個后面講),廣告和明星。

1.2 曾使用過拼車功能的乘客→喚回

我的答案挺沒用數據支持的,都是看一些在網上發聲了的用戶和我自己的經驗推測,這樣很容易忽略了那部分沉默用戶,所以還是應該由公司做正規的調研和分析。

1、對用戶進行漏斗分析,針對每一步的轉化率,弄清楚用戶流失在哪里。
2、通過數據分析,找到曾經使用過拼車功能但已經放棄的用戶,進行深入交流,明確他們未滿足的需求和不滿意的點。針對他們的意見進行迭代。

1.3 正在使用拼車功能的乘客→促活 / 留存

對于這部分用戶,就是開源節流的“節流”部分,如何留住這部分較忠實的用戶呢。
1、提高用戶體驗。在時間上不斷提高(接單速度、行程速度、等待時間等),在司機素質和拼友配對方面進行優化。
2、精細化運營。
3、用戶成長激勵體系。

有人說,不要提價格,不要提算法,我們只說產品是事情。

是不是有病,價格不管嗎,追求的是總體上盈利和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或者說類似于最大幸福原理,最后結果是好的不就行了嗎,為什么拼車回的價格不能動? 還有算法不管嗎,當現在有一個拼車需求的時候是優先派發給已經接了一位乘客的司機呢還是給現在還是空車的司機,已經開始拼車行程的司機導航應該優先走速度較快的路程呢還是優先走乘客較多的路程,這些規則難道不需要產品去規劃嗎。

2.1 行程前

平衡乘客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讓用戶明確自己用多少的時間換了多少金錢。

  • 在用戶約車時,告訴用戶“使用拼車可以節省最高達××元!”,明顯地告訴用戶在價格上的優勢,同時通知乘客預計到達時間;
  • 坐車承諾,最多會是多長時間,或最多拼幾單,或超出某個時間則獲得優先送達權。
  • “拼車節約8元,一起為綠色出行做貢獻吧!”,“拼車,減少2kg的碳排放!”
  • 邀請明星體驗拼車,做幾個拼車偶遇到明星的新聞。
2.2 行程中
  • 調整計價方式。將原本一口價的計價形式調整為,每多加一單拼車就贈送優惠券,既鼓勵用戶拼車,也要讓用戶期待更多的乘客加入,但為了保證成本可以贈送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券,比如說,限上午十點到下午十點之間使用,這也是一種調度交通,削峰填谷的方法;
  • 社區經營。上車之前用應用打車,下車之后用要付款,那用戶在車上的這段時間是空著的,如何搶占用戶這部分的時間呢?做一個關于拼車的社區,大家在上面分享拼車途中遇到的趣事,可以標明是在哪輛車上,萬一遇到有坐過這輛車的朋友一起吐槽一下或者夸一下,還能隨便發一些感慨什么的,官方多引導一下氣氛,也是乘客在行程中的一個排解。
  • 接受用戶改變自己的訂單。在用戶愿意加錢的情況下,拼車單可以變成快車單,但是要求付款至少需要是拼車及單的價格(防止有人故意改變訂單提前下車)。這樣在乘客覺得時間已經不受自己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及時止損,較快到達目的地。
  • 在一定程度上,優先級較低地,滿足將可能興趣相投的乘客,但這是后話了,因為這不是左右乘客是否使用拼車功能的決定性功能;現在滴滴已經在收集這類型的信息了,不過分類還是比較粗。
完善資料

社交什么的,有人說要加陌生人社交進去,我不支持。雖然確實,加入社交場景會獲得很大的用戶數據,又知道用戶每天都去了哪,還知道他們喜歡啥,和誰玩兒,聽起來好有誘惑力。
但我覺得順風車這種程度的社交就足夠了,不需要專門在一個出行軟件上交朋友?;仡^如果出現這種新聞,“震驚!花季少女遇害,兇手竟是一面之緣的滴滴好友”,或是那種網友見面的新聞,不僅定位變庸俗,社會輿論就是個過不去的檻。

2.3 行程后
  • 用戶激勵體系。我一開始想的是自建一個類似于螞蟻森林這樣的用戶積分體系,但是在滴滴中,乘客沒有社交關系在這里,所以就沒有“炫耀”這一需求,司機也是當然沒有的。所以滴滴中積分系統存在的意義就是換取優惠券、里程數等。類似航空公司,飛夠一定里程贈送多少里程的。
    還有滴滴不是有和支付寶合作嘛,杭州上線刷手機坐公交車同時還可以積累綠色能量,那滴滴也和支付寶合作一下,拼車完成一單沒獲得司機差評就能積累一定的能量。
  • 最后還可以告訴用戶,他此次拼車節約了多少資源、減少了多排放量,感謝他做出的貢獻作為鼓勵。
  • 司機評價現在有的,還沒有對拼友的評價。

還有一些提高乘客體驗的手段,比如有的乘客單人拼車時想要坐在副駕的位置,可以做一個,加價0.5元做“拼車一郎”的功能,他就可以做某個空車的第一個拼友,就可以先去選座位啦;

拼車人數盡量保持不多于3人,在司機賺錢、乘客省錢、用戶體驗、平臺盈利之間找平衡點;

還有一些政策要跟上嘛,比如說本來我是抱著一個節約資源的心思去拼車的,但結果拼車和順風車不能開發票,就讓我很難辦啊,只能打快車(或者出租)了。

司機

司機們很多反映不喜歡接拼車的單子,因為會繞很多路,而且他們覺得這樣并沒有多賺錢。之前會有司機為了刷夠多少單得到滴滴平臺提供的獎勵金而去選擇拼車,就是在某個時間段接夠多少單就能獲得獎勵金,大部分是為了沖單而接拼車的訂單。而且拼車是一口價,遇到堵車、惡劣天氣、高速路費等情況,司機負擔太重了。

我們乘客以為拼車是win~win,單司機卻覺得自己賠了。所以拼車到底是怎么分成的呢?我從一些新聞里查到資料:

平臺提20%,0.5元的保險,1.77%的勞務公司管理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滴滴上的每單收入中,平臺將提成業務費用的20%,還將扣去0.5元的保險費,此外,每筆進賬將被收取1.77%的勞務公司管理費,也就是說,滴滴平臺將扣去21.77%+0.5元的分成,剩余金額為滴滴司機的進賬。

但是我看一個司機發的貼,計算了一下他一車的三個乘客支付的總價和他自己拿到的,感覺好像拼車單中的滴滴分成更多?
總之就是沒找到明確的條文,為什么沒有,這不是應該公布給大家看的嗎?

1.1 行程前
  • 價格制度要透明,明確清晰地解釋拼車的操作邏輯和司機的盈利比例,打消他們的疑慮;
    司機認同了,在和乘客閑聊的過程中做一個口碑傳播,而現在的話,司機就會和乘客說,哎呀不要打拼車啊,我們也賺不到多少錢,你也浪費很多時間,錢都被滴滴賺走咯。
  • 優先配送司機常跑領域的訂單,提高效率。
1.2 行程中
  • 給司機權限放大,讓司機對于線路的規劃有其自主性。
  • 定制滴滴司機電臺、建立司機群等手段,增加司機在行程中的體驗,或者通過應用,為司機和乘客制造一些破冰話題。
  • 建立車隊是不是個辦法呢?這個存疑,沒想好。
1.3 行程后
  • 建立乘客文明體系,提高文明程度高的乘客的優先級,或者適當贈送優惠券,使司機和乘客的關系更融洽。
  • 司機也可以積累拼車里程(或單數,好像滴滴是以訂單數為標準的),積攢到一定程度可以兌換過路費、加油券、洗車券等等,
  • 對于司機的鼓勵,司機之家,專人去運營,贈送洗車、維修等汽車相關服務,加強司機之前的聯系。也有助于和一些規定和信息的傳達與執行,維系平臺與司機之間的關系。當然了,如果滴滴鐵了心要研究無人駕駛,不久的將來就要淘汰司機的話,那當我沒說。

叫車的效率、路徑優化這些問題,是整個平臺要做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內的提高程度不足以讓用戶體會到明顯的差距;
還有價格策略,是根據公司的發展水平、商業規劃等因素決定的,打不了多大的主意。
短時間內還是要靠產品和運營上拉動和激發用戶積極性。

共享經濟的時代啊,共享的思想深植到用戶(司機和乘客)心中,以后我們買了無人車之后,去上班然后把車派出去賺錢,到點兒了來公司接我,回家之后再出去接著接人賺錢,穩啊。


最后啊,還有幾點不是很明白

  • 第一,滴滴對于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情況緘口不言,無疑,選擇滴滴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的就業情況,司機群體達一千多萬,雖然輿論上經常有司機怨聲載道的新聞出現,但滴滴司機數量始終是只增不減的啊??梢坏┯幸惶斓蔚蔚臒o人駕駛技術成熟了,這些司機被淘汰了怎么辦?
    所以滴滴始終不敢透露這個信息,在無人駕駛能夠完全替代駕駛員之前,還不能失去這些司機。那等到了那一天的時候,這些司機該怎么辦呢?
  • 第二,怎么才能讓用戶(乘客和司機)獲得更多的權利。增強用戶的參與感跟主動性。現在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無論是路線還是一起坐車的人。如何即賦予用戶權利同時還保持較高的拼車效率呢?
    覺得會是好復雜的運算,想得腦yin子疼。
  • 第三,拼車和順風車和小巴比,體現在時間上的隨意性,不一定非得是在上班時間,現在拼車也有預約功能了,提前提前約拼,洗漱好去坐車,下班之前先約車,總之就是提前提交需求。
    我覺得滴滴好像是要逐漸利用自己積累的數據和研發的成果,提供路線決策,拼車只是小巴前面的一步,收集數據與經驗,為了小巴的發展打基礎。

滴滴小巴業務正式上線,該產品主要解決城市主干道之外最后三公里出行需求,實現用戶與公交站點及地鐵站點的行程接駁,該業務上線后,滴滴完成了短途拼車出行領域的戰略布局,產品首期已在北京、成都部分區域開通。
“無固定路線也是我們產品的特色,是完全按需的出行產品,根據需求規劃路徑不斷引導車輛行駛,當有用戶叫車時,滴滴小巴會根據需求智能計算路徑,在體驗范圍內進行最優供需匹配,動態調整路線。”小巴產品負責人說。

滴滴未來想象空間還是很大的,因為他具有十分巨大,而且還是真實產生、隨時更新的交通數據,拿這些數據和政府合作也是要的嘛,通過控制紅綠燈調節交通擁堵、最快速度報告路況等。
下面這是前可能一個月寫的,現在已經完全覺得有點跑偏了。滴滴應該做更大的事情。

滴滴還有什么想象空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