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純凈,才能看見美麗的風景;心靈干凈,才能擁有純粹的感情。
社會學里面有一個“鄧巴數學”的有趣理論,也叫做150定律:
人類智力允許我們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我們一輩子活動的范圍很小,或許一生只有一個地方最舒服,只有一個人最懂你。
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
圈子雖小,干凈就好。
朋友不多,懂你就好。
1.
最近,朋友圈都被一條《劉鑫,陳世峰說刀是你遞出來的》的文章刷屏了。
12月12日,是“江歌案”在日本開庭審理的第一天,根據警方錄音證實,江歌的“好朋友”劉鑫確實將門鎖住,留下江歌一人在門外,面對持刀的兇手。
世人除了震驚劉鑫的冷血,更多的就是為善良的江歌感到惋惜。
傻不在她的善良,傻的是她結交了一位如此無情的“朋友”,即使在受害前,還不忘給前來借宿的“朋友”帶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一生中,我們總會認識到形形色色的人,很顯然,并不是每一個和你擦肩而過的,都是你的有緣朋友。
對于生活中像劉鑫這樣,所謂的朋友并不少,最近網上流行的“塑料情誼”正是對這種虛偽的朋友關系最好的詮釋。
為了這種一碰就碎的友誼去浪費自己的時間,或者是為了彰顯自己朋友多、人脈廣而去低頭迎合各種泛然之交,何必呢?
真正懂你的朋友從來都不是為你“錦上添花”,而是懂得給你“雪中送炭”。
2.
通過美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和詹姆斯弗勒“朋友對我們行為的影響”的研究發現,“我們平均有80%的覺醒時間是和朋友一起度過的。”
朋友,是我們成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他們可能影響甚至改變我們,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的朋友圈對你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們會改變你,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考研馬上就要到了,這也是菲菲表妹的“二考”,想想去年她和我們發鬧騷:
“復習的那段時間,幾個朋友經常聚會,都會叫我,朋友邀請了我又不能總拒絕吧,結果復習就斷斷續續的......”
我和菲菲不止一次勸過她,遠離那些所謂的“朋友”,他們不過是為了湊人數,聚會更熱鬧才邀請喜歡鬧騰的表妹。
既然是泛泛之交,何必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有求必應?
或許是表妹真的想明白了,菲菲告訴我,今年表妹在自習室結識了同樣備戰“二考”的幾個朋友,一起學習交流。即使臨近考試,大家相互鼓勵,復習也不會感到焦慮浮躁。
古時有“孟母三遷”,道理放到現在,依舊不過時。
就像我們是誰,或許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身邊是些什么樣的人,他們給你營造了何種“圈子”。
3.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得罪了誰,總有人給我們90后貼上了各種標簽,例如像“空槽老人”、“獨居青年”。
其實,我們不必為了擺脫別人眼里的“孤獨”,而刻意去迎合本就不適合你的朋友圈。
不是自己的圈子,不必強行融入。
就像最近提前完成轉正的一個小學妹,一個多月前,小學妹和另兩個同學一起實習。
因為很珍惜這次學校提供的實習機會,每次領導安排的瑣事都完成的非常認真,部門會議上,還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義而被經理表揚。
可不知,真是因為學妹的積極表現遭到了另兩位同學的排擠,下班故意不等她,吃飯也把她晾在一邊。
學妹很委屈,也很無奈地請教我怎樣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
我只讓她放棄和他們成為朋友。自己就是自己的太陽,何須別人照亮?
真正的圈子,會因為你的美好接受你,而不是因為你的刻意才將你納入。我們沒有辦法去討好每一個人,也沒必要為了遷就他人委屈自己。
就好比,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那就和群鷹一起飛翔,而不是與燕雀為伍。
我們自己的圈子,即使小,干凈就好,合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