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下雨了,航班晚點,在飛機上局促地坐了近十個小時后,終于降落在圣彼得堡機場。地面溫度只有十幾度,這是八月,我從悶熱的北京來。
? ? 俄羅斯廣袤的國土西至中歐,東部與我國東北相鄰,這一次的行程只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兩個城市和周邊,這是我和媽媽都很感興趣的地方,也是我們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
? ? 拖著行李,我興奮地左顧右盼,想象中這個歐洲重要城市的機場,該是多么豪華氣派,人流如織。而這個早晨,它的極簡和空蕩,卻讓我好像到了一個安靜的小城。
? ? 一個頭發花白的大叔正推著一長串行李車緩慢走過來,我小跑著過去,跟大叔比劃著要拿走一輛車,而他呢,看了我一眼,目光飄向別處,我趕忙一邊推走一輛車一邊道謝,大叔依然臉部肌肉紋絲不動,慢慢地走開了。這般高冷,就如這場雨,真是沒讓來避暑的人們失望,還慷慨奉送了深秋一般的涼意。
坐上大巴車,看著這個300多歲的城市,古老精致的小樓完好地保留著,很多咖啡座擺在老建筑的墻外,卻不是露天的,外面都有一層玻璃墻和頂棚,讓我恍然這是個靠近北極圈的地方。涅瓦河穿城而過,就像為城市披上了輕紗,但因為寒冷多雨,它顯得陰郁,只有在陽光明媚時,藍天映著涅瓦河上的波光,讓城市蕩漾起輕松的笑渦。
? ? 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這位偉大的沙皇,有著不拘一格的鮮明個性,他將俄國帶入了蓬勃發展的時代,也為它留下了華美的宮殿、珍寶和傳說。
? ? 彼得夏宮就是一個宮殿、珍寶和傳說合為一體的奇跡,像一塊稀世珍寶,鑲嵌在芬蘭灣南岸的森林里。見到它,忽然想起雨果描寫圓明園的句子,竟然這么相映——由同是詩人的建筑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 ? 在大海的岸邊,修筑起白色鑲金的宮殿,并引上游湖水,依據地勢的落差,建造了天然流動的噴泉。宮殿的正面,噴泉群鋪展而來,并隨著石階逐級向下。石階的邊緣,佇立著一座座金色的裸體雕像,身旁的噴泉噴珠吐玉,匯成不絕的水流一層一層流向下方的圓型池子。池中央是“參孫勇斗雄獅”的雕塑,參孫正是彼得大帝的象征,同樣通體金色,正張開健碩的臂膀,掰開呲著獠牙的獅子的嘴,一股最大的水柱從獅子嘴里噴向空中,參孫的體態和肩背肌肉的線條,迸發出美與力量,在陽光與水霧中熠熠閃光。
? ? 噴泉的水繞過圓形池子,繼續向前流,沿著長長的水渠,流過兩邊的樹林與草地,一直向前,最終流進大海。夏宮的噴泉,沒有圍著一處公園團團打轉,而是有個夢一樣自由的源頭,詩一般遼闊的歸處。
? ? 這里匯聚了成千上萬的游人,都搶著與噴泉合影,通常是你方拍罷我登場,需要找人幫忙時,身邊往往擠著“各色”人等。這時,國籍和語言都不是距離,肢體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在這里,我比劃著贊美了一位不明國籍的姑娘身穿的復古服裝,也在一秒鐘內理解了一位看似是印度的大叔讓我為幾十個人拍合影的手勢。
? ? 人類的情感本就是相通的,就像這座夏宮,是彼得大帝見過法國的凡爾賽宮后心生向往而修建。又聽說,挨近中國的海參崴地區的俄羅斯大媽,已經流行跳廣場舞了。
2
? ? 在圣彼得堡短暫停留后,我們去火車站乘坐高鐵。導游一路上囑咐當心財物,讓我一直緊繃著神經。到了車廂內,卻是一片輕松與舒適,寬大的座椅,柔和的燈光卸下了我的戒備。人漸漸多了,都是俄羅斯本地人。我和媽媽的座位不在一起,我們先坐在了各自的座位上。
? ? 等了很久,直到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走到我身邊,猛然一眼,恍如見到德蘭修女再世——她滿頭銀發,穿著黑色長袍,外面圍著白色的圍巾,蒼白的臉上長著細細的皺紋,卻有著慈愛的雙眼和微笑。老人身邊有位中年女人送行,他們悄聲說著話,擁抱著道別。女人下車后,我幫忙把她小巧的布包放在行李架上,她笑著感謝我,灰藍色的眼睛里,流淌出溫和的柔光。她坐下來,沒有吃東西、喝水,卻拿出一本書,輕輕地在胸前畫了十字,之后才拿出眼鏡戴好,打開書,安靜地看了起來。那一刻我發現,整個車廂里幾乎沒有人說話,靜得好像沉睡了,而我身邊的老人,帶著神秘安詳的“光環”,籠罩著身邊的一切,籠罩著我。我也靜靜坐著,呼吸都收斂了,更不敢吃飯——在那一刻吃東西,是對一種神圣氣氛的褻瀆。
? ? 車開了,媽媽座位旁邊一直空著,我悄悄換了過去。
? ? 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我觀察著陌生的他們。他們安靜地坐著,或看報紙、讀書,很少看手機。在這樣的車廂里,好像進行著一場靜修的儀式。
? ? 到了下一站,座位的主人到了,是個年輕的男人。我趕忙站起來,表示我想與他換座位,他耐心聽我說完有些語無倫次的英語后,點頭一笑說“No problem.”,轉身去了我的座位。
? ? 想起在酒店,每次乘電梯時,總有白頭發的老年男士讓我們先行。女士優先、公共場所安靜和禮讓已經化為習慣,即便曾經的繁榮已褪色。文明,不是經濟和數字可以比較的距離,卻可以守住一個民族的尊嚴與自信。
? ? 也許是歷史上屢次戰勝強敵,強烈的尊嚴與自信正是他們的性格特點。打敗過拿破侖、希特勒的斯拉夫民族捍衛了自己廣闊富饒的家園。尤其在二戰時,叫囂著“三個月滅亡蘇聯”的希特勒,曾經圍困了圣彼得堡八百多天。忍受著無望的饑餓、寒冷及戰爭的人們拒不投降,最終贏得了勝利。而后,蘇聯紅軍反敗為勝,直搗納粹老巢。圣彼得堡軍民付出了上百萬人犧牲的代價。二戰后,俄羅斯男性人口銳減。
? ? 了解這段歷史時,我想起了樸樹的《白樺林》,還有蘇聯民歌《小路》,以前聽時,只覺得曲調好聽,還有種擊中人心的憂傷,格外浪漫。而在歌里故事發生的地方,不知發生過多少憂傷,他們的心里是不是還存著浪漫的過往?
?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 ? 大片的白樺林,林中幽靜的小路,彩色房子組成的村莊,讓人想投入其中,就像奔向童話世界。
3
? ? 高鐵的終點是莫斯科,這個大國的首都,見證過許多榮耀與衰敗的時刻,今年已經建城870周年。它讓我懷念的,卻是莫斯科河傍晚的游船。
? ? 游船也是觀光餐廳,橢圓形的船艙里干凈明亮,有卡座和吧臺,兩邊都是弧形的落地玻璃,并裝飾著柔和的燈光。船開起來幾乎感覺不到,加上輕緩的音樂,穿梭著的身著潔白制服的服務生,真如坐在高檔餐廳一般。
? ? 游船在莫斯科河上慢慢開著,沿岸的文化公園、歷史博物館、紅場慢慢移動,黃昏漸漸變得濃厚,天空在窗外建筑上呈現一片棕紅。媽媽主動提出點餐,她笑著說到了這么漂亮的游船上就該享受,于是叫來服務生和導游,幫我們點了雞尾酒和蛋糕,同團的朋友也好奇地圍過來,讓導游幫忙介紹菜單,興奮地討論著該去品嘗哪一道。這真是幾天來難得的輕松時光,不用趕行程,在整潔的船艙里,大家悠閑地坐著、閑逛著、拍著照,品嘗著椰子味雞尾酒。媽媽也很喜歡這種氣氛,她坐在我對面,不住地望向窗外兩岸的風景,臉上帶著新奇與欣喜,眼睛滿含著笑,神情如快樂的少女,那些抹不去的細紋,在那一刻幸福地舒展著。
? ? 坐在窗邊的情侶交握著雙手,深情注視,輕輕地交談,金發女孩美麗的側臉上,有著愛情動人的模樣。更讓人動容的是,一對已有白發的中年男女,同樣執手相看對方,他們低語著,或共同看著窗外,卻不曾松開對方的手,面前的紅酒,讓人酡然欲醉。
? ? 俄羅斯人內斂,卻不缺少情感,這里的人們大多信仰東正教,他們傾注才情,建造了一座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可以肅穆莊嚴,可以金碧輝煌,或層層疊疊,或瑰麗小巧;有的沿著墻壁向上看去,五層的壁龕繪畫,繪盡了東正教圣主的前世今生,古銅色的底色上,人物似乎穿過了多少個世紀來到面前;有的抬頭仰望,穹頂上耶穌的巨幅畫像正俯視著,悲憫的目光,似乎只凝視你一人。教堂中央或是一角,往往會存放著歷代圣徒的棺木,上面有著精致的雕刻、彩畫,并圍著鮮花,總會有人排著隊上前,在棺木前閉目祈禱,之后俯下身去,親吻那些沉睡的靈魂。
? ? 一邊,一群年輕男士排成排,穿著正裝,悠揚地唱著圣歌;另一邊,人們在木質的柜臺前,認真地寫著祝福箋。伴著空靈的鈴音,一群人雙手握在胸前禱告著;壁畫下,信徒們點燃的燭火帶著松香味,金色的裝飾在昏黃中收斂了光芒,一切如流水般安靜有序地進行著,唯有游客們穿梭在其中,就像走錯家門的人。
? ? 教堂里擺著一人高的燭臺,上面轉著圈插著很多支蠟燭,燭臺一圓一方,分別用來祝福往生與在世的人,每當其中一支蠟燭燃盡,就會有人將它取下,并用小刷子把燭臺清掃得一塵不染。工作人員多是五六十歲的女人,她們穿著長衣裙,在教堂里做著清潔的工作,政府為她們發工資,以補貼不算充裕的養老金。風格各異的教堂里,人們的安靜、有序和虔誠,就像他們挺拔的身材和美麗的容顏一樣,隨時出現在身邊。
4
? ? 柔美與強悍是斯拉夫民族的一體兩面,就像這里可以會孕育動人心弦的芭蕾也會誕生撼動世界的鐵騎,不知道什么時候,你就會與它其中的一面不期而遇。
? ? 行程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們走進了涅瓦河邊的冬宮,人頭攢動中,人們舉著現代的拍照設備,在達芬奇的畫作、葉卡捷琳娜女皇的衣服前拍下幾張清晰的照片就匆匆而去,這是沙皇時期奢華的舊夢,無數繁盛與精致,除了驚嘆,再多的形容也許都不夠豐滿。
? ? 從冬宮里的人潮擠出來,準備過馬路時,一陣騷亂傳來,馬路對面赫然是同團的夫妻兩個,混亂中只見女人的雙臂張開,嘴里喊著什么話,眼神驚恐又戒備地睜著,同時,有人大聲喊著導游。走近幾步,才看見她的丈夫正彎著腰,與幾個身壯如熊的人爭搶著,一個大錢包掉在地上,我突然明白了。
? ? 我走過馬路,夫妻兩個已經搶回了自己的錢包,大家圍在一起,驚魂未定地聊著,感嘆導游的話真不是危言聳聽。那幾個人還在不遠處不緊不慢地踱著步子,眼睛打量著來往的人,卻不慌不忙,讓人想起動物界的獵手,傲然又明目張膽。
? ? 身后的涅瓦河暈染著黃昏,流淌得安詳,落日時分,天冷了下來。
? ? 晚上,在溫暖的房間里,我想到了這幾天到過的地方,想到在這里聽到的故事,遇到的人。而今花一天的時間,就能飛越千萬里,來到遙不可及的遠方,與這里的人面對面,吃他們的食物,走進他們的宮殿和街巷,這曾經是多么不可想象。
? ? 有很多地方,是我們心中的遠方,正因為是遠方,才有了詩意,讓人莫名向往。也許,當到達了遠方,會發現它也有缺憾,但是,這才是真實的樣子。缺憾不會因為名氣和人氣而消失,而詩意,本就在內心,外界的繁盛或蠻荒也不能輕易埋葬。那些來自陌生的文明,那些真心的善意,矜貴的自持,都化入風景,與它閃耀的歷史一起,讓到來的人們感嘆、會心領受,因為,人敬畏的東西是相似的。
? ? 如果是這樣,該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