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

這篇文,只是吐槽。

在某個時刻,我產生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或者說是自己的一種思維定式。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中,我秉承著一個準則性的三部曲。第一點,我們要保障學生的健康與安全。這是所有話題中的基本話題。倘若忽視了這第一點,所有都是不值得一提。在這點上,即便某個學校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它重視生命和生活教育,它也不失為一個特色學校,也應當作為一個范例使之推廣。這點上,我們縣就有例子。這可能是在教學成績不可能改變的情況下的,另謀出路的一種無奈。第二點,習慣和個性及特長。有些學生的成績是得不到提高的。此時,我們應該更注重他們的習慣培養。大三暑期,弄了個輔導班。一生下學期六年級,語文成績9分。當他與其他人發生沖突的時候,他的爸爸只會看到他人的問題,而忽視自己孩子存在的問題,甚至有時候導火索正是他兒子自己。當該生在家樓上打游戲時,若是飯點。他爸爸更是端著飯菜置于他的面前。接下來的畫面我們可以想象,在大學寢室里,一邊吃著外賣,一邊玩著游戲的情景。他家又是開飯店的,這在物質層面上給他挑食提供了一種助推力。在整個輔導班里,他對餐食最為挑揀。我不去判斷行為或行為本身,而是闡述一個例子。大四下學期,我去一個民工子弟學校實習。班里有一同桌,二人的語文成績都是個位數。我從不惡意地批評他們。除去成績一面,他們遵守紀律,愛好運動,待人有禮,不會與他人沖突。班里還有另一同桌,他們二人是雙胞胎。各方面都非常相似。但弟弟更為好玩,上課時而手舞足蹈。他哥哥會對他進行勸阻。二人的成績離及格都有些距離。倘若他們一日學技,踏實肯干,也定會有人愿意招用他們。他們取卻成績方面的問題,習慣上并無大礙。同時,物質的條件,讓他們無法挑三揀四。如果此時,有一位師者,能發現他們的特長或能夠專注的事,那便是良師。面對他們,我無法提高他們的成績。我曾多次對自己說: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學生的成績是提不上去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只能更去關注他們的習慣。如果在培養習慣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或者能培養他們學習的習慣,那更是一件好事。第三,才是知識性教學。其實第二點上還忽視了德育。

我們從小無意識地就會接受“人性本善”的觀點。而我們那時根本沒有國學方面的教學和教育,對《三字經》也是聽聽書名而已。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沒有碰到人事大惡,所以在童心中萌發“人性本善”的觀念。而在某一時刻,我用“人性本惡”的觀點去解釋一些這世間或周遭的人事,卻更能幫助我自己去理解。

嬰幼兒無知。我們常常拿無知作為一個庇護理由。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是沒有愛憐之心。我們能看到他們呈現的是一種破壞性的場面。所以我們在他們還不會牙牙學語之時,便反反復復地在他們的眼前比劃著,告訴他們不應該這樣。我們還時常拿年齡小來作不被懲戒或推卸責任的借口。一個小孩拿著石子,在你的車上刮劃,當你的怒氣涌上心頭,這時他(她)的父母出現了,開口便言:孩子這么小,知道什么呀?/孩子小,不懂事。一個孩子在你的書或紙上亂涂亂畫;一個孩子破壞整輛車的環境或整節車廂的寧靜;一個孩子破壞你的作品,甚至這個作品中注入了你很多的心血。想起那一日,在公交車上,一個小孩,吹著刺耳的玩具笛子。從這個小孩上車一直到這個他下車,他一直在吹著。車上的人,乃至司機,都被他折磨得不堪忍受。而攜帶這位孩子的,是一位爺爺。在此期間,他僅僅只是口頭勸阻幾次。車上的乘客也是反映了幾次。我在腦海里幻想了無數次那樣的場面:把他們一對爺孫趕下車或者直接把他們丟下去,就像超級英雄電影中的那種大戰斗的畫面。自此之后,這個孩子就會覺得在公共場合里騷擾他人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對了,當時還堵車了。可想而知,車上的乘客包括了我忍受了多久。這位爺爺,錯過了一次教育機會,或者說放縱(包庇)了孩子錯誤的行為。而本質上是一種無腦的溺愛。在道德層面上,是這個小孩的一種無知,我們可以判定,他的隨心所欲,正是人性本惡的一種體現。當然我自己也覺得這么說,有點牽強,但是這種刻意的解讀幫助我解釋了這種現象。

當你向孩子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時。家長不以為然,并說:他(她)在家里很乖的。那么基本上,我們可以明確地是,面對這個孩子我們無需多言。人類早已過了封閉性獨居的時期。在學校學習的另一方面重要作用就是接觸群體,在相對安全的環境里感受類社會化的生活,當然在這一環境中也會受傷。如果這個孩子一輩子呆在家中,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個孩子很棒。在一句簡單的話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一、對于老師的不信任。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完成一種反饋,那就是老師對孩子的忽視或放縱。二、我們常言:我們常常把最好的脾氣給他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給自己的家人(最親愛的人)。那么在這一點上,這個孩子的表現可圈可點。倘若家的環境是一個內心自設高壓線的地方,那么所有在外犯的錯誤,不會暴露,也不會得到教育。這恰恰是另一種危險。

為什么我們培養一個好習慣很難,改正一個缺點很難,因為它們都要去改變一個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都是我們本身惡下驅使形成的。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早睡早起”是一個良好的習慣,那么對應的“晚睡晚起”是一個壞的習慣。拋卻因工作或其他因素造成無法“早睡早起”的原因,我們的晚睡晚起,只是順應了人性中的隨心所欲和慵懶的一種狀態,以及無法自制的內心。在一定層面上,我們看到的善,它并非是真善,而是對惡的一種控制,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自制。那么在這個層面上,關于善心和善行哪個是真善,答案趨于后者。因為我們判定人,或去議論人,都是根據于人的一生行為,雖然我認為判定和議論他人是一件危險及愚蠢的事。

這種惡到制惡到善的過程,也讓我明白,我們不能直接斷定一個人無可救藥。我們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看到人的可塑性。那么古人語:三歲看老,是不是沒有道理了呢。而我卻愈發覺得這句話有其深刻的道理。但這種看法,也是長時期造成的。早期的惡習不加以修正,那么后期必定更難改變,甚至釀成災禍。如同火勢,起初不滅,后期更旺。

哎,累了,xiabibi結束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