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好久沒推送了,在開正題之前,還是要把之前的事情交代一下,以免讓我的忠實的讀者覺得我這個人很沒禮貌。
之前有讀者后臺來信,問了我一個他自稱“很世俗”的問題,問我的看法。我很久沒回。真的很對不起。允許我做一個無力的解釋吧。一小部分原因是最近一直在路上,沒什么好的機會去想和回復你的問題;一大部分原因是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有主見,很有判斷是非能力的人,尤其是對于世俗的事情。直到兩天前,我覺得不能拖得太久,還是要回復一下的,于是我打開后臺,準備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后臺告訴我,因為你主動和我聯系的時間已經過去了48小時,所以我不能主動和你發消息了。嗯,騰訊在這一點上還是想得很周到的。所以我只能在這里告訴你:
好久沒聯系的人,突然加好友和你借錢,那就拉黑吧。
1月28號的時候,我這樣的人,也去看了《無問西東》。
原因是我愛聽的一檔周末電臺節目《王冠紅人館》里的四個主持人,用最最感性、最最深情,最最讓人激動和動容的話語夸了這部電影。甚至說這部電影是這些年來華語電影里最好的一部作品。里面有很多情節讓人深思,很多情節讓人潸然淚下。而這樣的電影,對于我這種自詡有著一點點家國情懷、自詡有著一點點真善美追求的人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尋找心靈寄托和共鳴的所在。
所以我去看了。然后,我沒哭,也沒感動。
自打去了云南,我感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淚點很低的人。甚至在宿舍看國家寶藏,我有時都會激動地淚腺異動。可是這一次,我真的沒有。我努力地去想那些讓人聽不太懂的臺詞,努力地想從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節中體會人物的真實。可是我依然沒有被感動。
可是我的內心是拒絕承認的。我是那樣一個有情懷,有追求,有格調的人。我是那樣一個容易被人間的大愛打動的人,我怎么能不感動不落淚呢?
我記得之前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轉,都在說這部電影。尤其是對于我們這種逐漸有些抬不起頭來的老牌高傲學校的畢業生,但凡是有關西南聯大,我們總會沖在最前頭。所以我的朋友圈這樣的推崇和歌頌更多,可是我為什么就不感動呢?
直到昨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無問西東>:這部始終在強調真實的電影,未免太不真實》,我終于如釋重負,原來也有人和我一樣。原來,很多時候我看不懂,不一定是我的錯。
昨天晚上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腦海中閃過幾個畫面。
回家途中,我到了天津,回學校去看了看。坐在公交車上,聽到了旁邊兩個學弟在聊天,應該是大四的,在聊找工作的事。他們滿口的證券、核算、銀行、投行,聽得我心里發怵,因為我完全聽不懂。現在的畢業生都已經厲害到這種程度了嗎?我是不是和這個時代脫軌了。后來我想,我就是一個曾經一廂情愿抱著拯救地球的單純想法投身環保事業,到后來發現找不到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生,我干嘛要去聽懂那些金融大神的聊天。
有一次在微信群里,幾個讀研的同學突然說了幾個我根本就沒見過更不會讀的英文。我內心一陣空虛,短短半年沒見,我和他們的差距已經到了這步田地了。原來一起嬉戲的小伙伴,我卻已經摸不到他們的鞋跟了。后來我想,我就是一個在北京地鐵四號線中關村地鐵口扔一塊磚頭能砸倒20多個的普通本科生,我教半個學校半個學期的英語也只是ABC和“I’m fine,thanks.And you?”我干嘛要懂得碩士生聊天時夾帶的英文。
我第一次坐昆明的地鐵,就聽旁邊兩個白領,一男一女在聊天。“張總base上海,王總base北京,最近跟的一個項目差不多幾千萬。”我聽著一陣頭皮發麻,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不是我能輕易估量的了。后來我想,我就是base中國大西南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老師,我干嘛要去操心人家base在上海和北京的張總和王總的事。
很多事情我不必去懂,因為那從來都不是我要去關心的事情;很多時候我不必去感動,因為我沒必要和所有人都產生共鳴。
我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去美麗中國之前,我特別特別想擁有的品質,就是“從容”兩個字。面對窘境而不窘迫,面對逆境而不慌亂。面對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用力過猛,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而不踟躕不前。我希望自己活得真實,活得隨性,活得自然。不裝強大是因為內心真的充實,不裝高深是因為擁有自己堅定的人生觀。
可是,我知道,我到現在依然沒有做到。因為我依然在裝。比如說這篇文章,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說個什么,可是我依然裝作深思熟慮,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