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柴靜的《看見》,感觸最深的是一篇對盧安克的訪談。盧安克是德國人,1997年開始在中國廣西支教,扎根農村教育十幾年。當地人說他是白求恩,他說自己只是個“教育愛好者”。他帶給人的,不是感動,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他讓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現在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我這一輩子要做的事情,我覺得我已經做了,如果我現在死去也值得,沒什么遺憾。”
盧安克說,他從南寧到陽朔再到鄉里、村里,不覺得是一步步退到那里,而是越來越接近自己喜歡的地方、喜歡的生活。
他在一所山村小學里當音樂、美術和自然老師,將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貫徹在教學中。他陪孩子們玩耍,是個孩子王,給了當地留守兒童們缺失的父愛。盡管那里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卻樂在其中。柴靜問他:“你不喜歡物質嗎?”,他說:“不是不喜歡物質,我喜歡自由。”柴靜問他那樣的生活有什么樂趣,他說那樣的生活“有更大的樂趣,比能表達出來的更大的樂趣”。
在采訪中,盧安克一直非常恬靜而淡然。他沒有所謂的使命或承擔,并不想改變中國的教育現狀,但堅信改變自會發生。他沒有所謂的奮斗或抗爭,他的家庭非常支持他;他的教學方式遭遇過挫折,但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去處。
后來,他與一位中國女志愿者結了婚,去了妻子所在的城市工作。他說他已經滿足,現在可以去承擔新來的責任,家庭的責任。
“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他在廣西支教,做的是好事,但并沒有所謂的奉獻和犧牲。他不是苦大仇深的“中國式好人”或者圣徒,他只是追隨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已。“腦子里沒有障礙才是自由”,讓自己的生命自然地舒展,這樣做了,就隨時死而無憾了。
人們不需要在他那里尋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飽含的人性。
他不是白求恩,他就是純粹、真實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