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看ipad?
咱們每天都能看見不少大人和孩子一起時,丟一個手機或者ipad給孩子的場景。對于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件事兒,幾乎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它簡直就是個擺脫孩子糾纏,讓孩子安靜下來的神器。不論是動畫還是游戲,隨身攜帶,立馬見效。問題在于,我們到底該怎么看待它的使用呢?
我覺得,咱們不如把這個問題分開來看。怎么分呢?我們問四個問題,能不能看?如果能,那什么時候看?看多久?看什么?
很多人是把電子產品是為洪水猛獸的,我也非常理解自然發育的觀點,以及他們提出的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這個觀念的初衷。但理解歸理解,我覺得還是不要回避客觀事實。簡單說,自然主義者希望的場景是什么?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在田野里奔跑,自然成長,同時能念念傳統文化之類知書達禮對吧?
但有幾個問題。
第一,身邊的田野沒了,這是社會的變遷,不論你說它是進步也罷還是退化也罷,終究是沒了。你小時候可能身邊有田野,但你的孩子沒有,更何況將來他長大后生活的環境更沒有。如果你有能力去為孩子改造環境,那我佩服。但對于更多人而言,現實的選擇是適應。
第二,知書達禮是什么?是原始就有的嗎?不是,是人類慢慢發展起來的精神文明。而電子產品帶來的虛擬世界是什么?同樣也是人類發展出來的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咱們本來就是一步一步逐步建立起精神世界的。刀耕火種時代,大家聊聊八卦。農耕時代,咱們開始詩詞歌賦,工業時代,開始電影k歌。那網絡時代的繼續發展,不就是虛擬世界嗎?
那我們為什么把同屬精神層面的知書達禮認為是自然教育,而進入網絡時代的虛擬世界就認為是洪水猛獸呢?要知道,這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環而已。它的到來是歷史的一部分,這是個客觀事實,不承認不行,也阻止不了。因此我們沒必要有有色眼鏡去看待,而是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應對上面。
第三,孩子長大后本來也會生活在被電子產品圍繞的環境中,這其實已經是人們主要的信息渠道了,避免是避免不了的,那為什么不能從小適應?換句話說,既然虛擬世界本身已經成為人類精神層面的組成部分了,那孩子如果長大后,跟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全都沒有,幼年記憶也全然不同,更關鍵在于這些經驗中積累起來的眼腦手的能力區別也會很大,這些區別,自然也不利于社交的發展。所以我不贊同完全隔離的做法。
第四,作為家長,你現在能離開電子產品嗎?如果你可以做到遠離電子產品,也希望讓孩子遠離,當然是個不錯的選項。我覺得可以嘗試隔離的效果進行對比。顯然就得在如何陪孩子進行豐富生活方面下更多的苦功。如果你和絕大多數人一樣,隨時已經離不開手機。那又怎么能做到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呢?因為孩子是在模仿中學習和長大呀,難道讓他模仿你的說一套做一套嗎?如果是這樣,咱們就別自欺欺人了。
所以,對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我又會跟絕大多數理想化的早教專家不一樣。我認為,沒必要完全拒絕電子產品。
但事情,我們還得看全面一點,打小學的辯證法可是很有用的東西,咱們還得用。
那么,壞處在哪里?顯然也是非常多的。從我看早教的角度,三個大方面吧。
第一個身體發育,視力與頸椎問題。這個都知道,不多說。
第二,它引起的大腦刺激模式問題。這個和看電視類似,看電視會激發一種類似上癮的機制,而且是被動的愉悅上癮,很容易就此沉迷,耽誤時間。可以想象,用同樣的時間干更有益于成長的精彩的事情多好。無論接觸自然啦,學習啦,交朋友啦,做家務啦,都是更有益的事情。
第三,它使得很多父母就此逃避的教養義務,省事兒也意味著錯過事兒。世界上最大的遺憾之一,也莫過于父母和孩子明明在一起,卻各自看手機,錯過了美好的親子時光。如果還缺乏對孩子所觀看內容的監控的話,甚至還會讓孩子學到壞毛病或者早熟。
所以啊,既沒必要排斥電子產品,又要規避它的風險。我們顯然得打起精神,搞清楚什么時候看,看多久,看什么內容。
對于什么時候看。
我還是建議盡量晚一些接觸更好,尤其在孩子早期,三歲進幼兒園之前。這個時候,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往往也比較多。既然能陪,那就多出去走走,這時孩子哪怕對著一塊石頭都感到新鮮,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學,又何必急急忙忙的遞給他ipad把他框進這個方寸之間呢?偶爾用到了,也要以父母為主導一起看,而絕不是丟給孩子不管了。一起玩兒幾分鐘,自自然然的放下,去玩下一件事情比較好。
關于看多久。
直接建議每天幾分鐘的答案是省事兒的做法,但我覺得其實是敷衍。其實它的關鍵在于,你有沒有幫助孩子充實的生活,以及讓孩子明白每天要先做完重要的事情。
這兩個話題其實很大。如果你能自然而然的帶孩子每天開心的一起學習與生活,讓他把電子產品看成一個普通的物件兒,固然好玩,但還有更好玩的事情,那是最好。上學的孩子,明白先得做完作業,做完家務,再在很多好玩兒的事情當初做出選擇,這是前提。當然,出于對視力的保護,咱們得提醒孩子,五分鐘就休息一下眼睛。
關于看什么。
我的建議是,盡量少看被動型的內容,選擇看主動性的內容。什么是被動型的內容,就是像電視一樣,只能觀看的東西。原因我已經提到了,被動型的精神愉悅是一種上癮機制,而且不利于大腦的思考能力。所以啊,韓劇鬼子劇就別看了。對于動畫片亦是如此,再益智的動畫片,也同樣是被動型的。能少看就少看,我建議是選擇有高水準的動畫電影偶爾看看就行。至于什么熊之類的動畫片,真的別看了。
事實上,很多主動性的學習型游戲app,都設計得非常精彩,孩子玩兒得也很有樂趣。我就買過不少pink fong和toca boca的內容。當然,如果所玩的ipad游戲有現實中對應的玩具版本,還是用現實玩具比較好,畢竟對眼睛好,比如數獨,象棋之類的。
另外,我也不建議把玩ipad當做獎勵。
如果這樣的話,無形中提升了電子產品的地位。我們的態度始終是,可以用,但是只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工具使用即可。所以,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與孩子一起提前規劃好一周或者一天的時間,把電子產品作為一個不一定天天有的普通的可選項。
同時家長們也要注意,不要把電子產品當做救急的工具。孩子一鬧,就扔給孩子,這樣做就完全脫離了初衷,上文我說的那么多也就白看了。
很多家長為了和孩子有共同語言,或者出于在網絡上能夠了解孩子作為的想法,特意學習和孩子一起玩兒游戲。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也喜歡游戲,那就玩兒吧,但別是為了孩子故意去玩兒。你當孩子傻啊?他比你聰明多了好不好?你的想法,他絕對門兒清。咱別把自己當偵探,人家有一百種方法對付你呢。真玩兒和假玩兒區別大了去了。所以,你要么就真的和孩子一起玩兒,一起熱血沸騰的去追求勝利,同時示范如何規劃好時間和花費,要么還是不要做勉強的事情了。沒有用的。
好了,這個話題就聊到這里。昭哥下次再聊。
公眾號:昭哥聊聊 音頻收錄于喜馬拉雅《給父母的5分鐘極簡早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