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歸途的青春, 依然向上

關了燈,在小屋。想外面深秋的黃葉,還在枝頭不肯落下嗎?外面也只是一個喧鬧的街道,哪有紅葉入窗來呢。

夢里,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場景。童年的歡樂都在夢里得以補償,跌宕著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還記得小時候,隨父母去取麥田,那時候還是用鐮刀一下下掠過烤焦的土地,燒熟的麥子的味道依然記得。也記得那時在想什么時候可以不用在太陽下過這樣難熬的日子。

那時的天總藍得忘乎所以,是那片土地讓我知道只有逃離,只能有出息才能把辛勞回憶成美好來惦念。這么些年過去,似乎遠離土地,遠離家似乎已實現,只是再也沒有在玉米地里穿梭,沒有看過麥浪翻滾的模樣,也沒有聞過新生麥子的香味。街上烤玉米機烤熟的玉米、紅薯,勾不起想吃的欲望,那不是爸爸烤的,也不是冬日里自家火灶里藏的捂得燙手的紅薯,那都不是家的味道。

一路走到現在,太多波折。支撐我走下去的之勢源自父母身上那不屈的精神,到任何時候都依然堅挺的脊梁。有過想輟學,高考落榜的無措,有過拿高昂的學費復讀,高考,這道坎也就那么過了,似乎八九十年代的我們,高考成了我們一代人最深的記憶,時常夢里還是會夢到重新坐到考場上考大學的場景,不甘是有的。內心里始終都懷有一種要向上,要向上的氣。也是這種氣讓我在前些年的年月里始終壓抑沉重。也時常感嘆活著的不易。在看到那些辛苦勞作著的人們便無端地生出一種悲憫的情懷。后來才發現這就是生活的常態,感慨卻顯得庸人自擾而多余。

弟弟從高三停學一年,糾結在一份工作中,一直都想讓他繼續上學。可能是內心始終認為這樣就斷了學業,就斷了前程。似乎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里不容許有絲毫的退縮,有出息是唯一的活法。到最后,他還是放棄走高考這條路。憤憤然,一直顯得有些幼稚的他也對我說漏了些入心的話,倒讓我不習慣。他顧及的也只是年邁的爸媽,不堪重負。倒讓我覺得自己又為這個家做過什么呢。或許他的選擇是對的呢?

走出去,依然有到不了的遠方。“人怎么樣不都是活著只要自己滿意幸福就好”在我看來,它夜只是向生活妥協低頭的一種借口,我偏不這樣活著,就要按自己的方式活著。可我這樣真的好嗎?總是是不滿足生活給予的種種。我想這樣始終是不快樂的,可也心甘情愿這樣。

想起身邊的她們,看似柔弱的玲,懂得滿足,經營著她的愛情和生活,似乎從來都是一切順利,萬事OK。我永遠也不可能想她這樣吧。寒雖然有些吹毛求疵,卻也在她自己的生活里倒騰的很像樣,默默地愛自己所愛。武,樂此不彼在她喜歡的世界里玩耍,希望她始終保有熱忱。爭,想起她,或許更多的是有點蒼涼,萬般精彩,四海為家,她是沒有回頭路了。

最想讓我說的還是郭,這些天看紅高粱,總是把迅哥和她聯系起來。可哪里有什么共同點。說過要給她寫一篇文章的,拖延至此。她身體不好,在我看來本來很有造詣的一個人,就這樣被自己埋沒了。想起和她,多少次走過走過校園,談到宿舍鎖門。談到內心悲戚,關乎理想、生活和未來。她敏感、感性又客觀、悲憫。以前以為精神上的苦痛是最高層次的,意識也可以戰勝很多東西,從她那里才認識到,精神的貧瘠可以治愈,身體的的病痛卻不能根除。對自身的細微的體察,可以讓一個人對生命體會的更深吧。她就是這樣。我不止一次地勸慰她,讓她挑戰自己的身體局限,突破自己,不要放棄。她最終還失放棄考研,連自己喜歡的事情都一度不想去觸碰,不去關注時事、不去看書,不看電影,不去思考很多東西,不做與文藝沾邊的事。也正是這樣,也更糾結痛苦吧,有多少不干,生活要變成一片空白的時候,也許是活得最輕松無謂。只要活著就夠了,不去管最初的夢想,不去對生活有要求,可這樣真的就好嗎?

那兩年,咱們這群人一起做過那么多事情,最歡快,最徹底,最年輕,最自由。你們還曾要“拯救”那個自棄、悲情的我,如今,我也在生活中,不治而愈。而那些你們為我做過的那些事,讓歲月就那么光亮而美好。

大三,我和郭在午后,在校園閑逛,說著不找邊際的話,那些無法安放的的情緒,總要找個釋放的出口。我們相約去找學校那個心理老師,我們再辦公室前猶豫徘徊了好久,不敢敲門,我們真的有問題嗎?不得而知。我們推搡著誰去敲門。最后敲開門,老師竟然不在。我們沒有有一次機會向老師求助,為著青春里所有的困惑于不安。而最終,我們還是放聲大笑,就這么走過了有些殘酷的青春。

如今,都在做著自己的事,生活依舊如此。現在或許你們都在安于在自己的狀態里,索取自己想要的。而我一如既往,追著自己所不曾擁有的,不滿足于所擁有的。

從心底里,我不容許身邊的親人朋友做著不向上的事,過著不向上不勵志的生活。而我自己又做到了嗎?我開始反思,只有勵志的生活才是生活嗎?這與向上并不排斥。勵志是一種活著的狀態,并不是目的。如果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讓自己滿足,也未嘗不可。如我弟弟,他不走高考的路,以后就一定會過得慘敗嗎,我更希望他能真正長大,依靠自己過得好。還有郭,放棄很多東西,只是安靜地生活著,在她的能力范圍內做點喜歡的事,也挺好。那些超能力的事是超人做的事,世界也是屬于那些人的。走怎么樣的路,過怎樣的生活,全憑自己的選擇。

八九十年代的我們,為學業,為考大學,為好工作,為找尋另一半要做很多的努力,要掙扎著站立在擁擠的城市中,依然沒有自己的歸宿,可也一樣在向上,向前。那些北漂、鄭漂,那些遠離家鄉的人們,活著,追逐的過程,就是正在擁有著一切。

好不好,只在自己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依然向上,依然勵志。

依然懷念家的味道,依然奮勇向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