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年初開始,養成了讀完一本書后在豆瓣上標記一下的習慣。除去教材類書籍,到12月初為止總共標記了77本。目前在讀的英文版《傲慢與偏見》估計耗時會長一些,加上這個月有些事情要處理,抽不出很充裕的時間來讀書,估計這個月能讀完這本就算不錯了。算上《傲慢與偏見》,今年總共標記了78本,其中有6本是以前讀過的,只不過順手在豆瓣上標記了一下。這么算下來,今年實際讀了72本,平均5天一本,不快不慢,是我喜歡的節奏。讀書主要是利用中午午休和晚上臨睡前的時間。不過最近中午都不看書了,改去打臺球賭錢,一塊錢一顆球,每天中午都能贏好幾塊錢,可見掙錢的重要性大于讀書。
2016年讀書有兩個特點和之前有很大不同。一是閱讀的內容從原來主要閱讀古典文學(包括諸子百家、古典小說、詩詞、文學理論)和現當代文學轉向主要閱讀通俗文學。二是閱讀的方式從完全閱讀紙質書轉向主要閱讀電子書。從這兩個特點不難看出不管是閱讀的口味還是閱讀的方式都更加接地氣??偟膩碚f是一件挺好的事,不斷嘗試新的領域總會有新的發現。
閱讀內容主要轉向通俗文學這個特點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在今年實際讀的72本書中,有31本都是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不得不說,東野圭吾的作品的確是通俗文學的翹楚,基本上保持了較高的創作水準。以《白夜行》等幾部長篇為代表的推理小說,從人物形象的刻畫到故事情節的設定,每每令人擊節贊嘆,醉心不已。他的幾部短篇集,《毒笑小說》《黑笑小說》《怪笑小說》《歪笑小說》,更是將人性的虛偽暴露無遺,幽默而又諷刺,讓人笑到流淚而又引人深思。
看的第二多的是韓寒,標記了6本,除《長安亂》外,實際閱讀了5本。韓寒的作品總的來說文學性不強,邏輯思辨意味很濃。在別人眼里他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在懂他的人眼里他只不過是一個敢說真話又剛好有點腦子的人。中國社會目前有一部分弊端在于,敢于大放厥詞的不一定有腦子,有腦子的有未必敢講真話,敢講真話又有腦子的人實在太少。大概90%的人沒有腦子,99%的人不敢講真話,99.9%的人對于講真話不感興趣。
韓寒的代表作當然是《三重門》,也算是一部經典,可惜模仿《圍城》的痕跡實在過重,這一點韓寒自己也直言不諱。《長安亂》當年看過覺得不咋地,今年就沒重新再看。《雜的文》都是對一些時事的評論,對于培養人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一些好處的。雖然我覺得韓寒有時候未免矯枉過正,略顯理想主義了一些。今年讀的另外幾本他寫的書要么在談賽車,非專業人士估計很難看懂;要么在談他的《后會無期》電影,沒什么太大意思。
在中國,人出名之后,往往會盡一切可能輸出自己的能力,甚至有些能力還在不具備的情況下就強行輸出,生怕過了品牌紅利期而無人問津。韓寒拍電影這事倒也不能完全怪罪到這上面來,從最終的作品來看也還差強人意。不過時下整個社會的風氣的確熱衷于急功近利,比如:我要當明星,當了明星影視歌三棲,三棲不夠再來當主持,多棲發展;我要創業,閉門造車半個月拿著商業計劃書找融資,說我有工匠精神。可是我們要知道,日本的工匠精神是用一輩子做一份料理,做一把刀,我們的工匠精神只是拿著商業計劃書去融資時的騙人把戲。
就此打住,本來是總結讀書的,如果就這個問題展開就會扯得太多而收不回來了。
古典名著今年讀得最少,只讀了《西游記》、小人書《鎖麟囊》、評書《薛剛反唐》?!段饔斡洝肥切U仔細地重溫的,不過畫面感跟電視劇差不多,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說道的?!舵i麟囊》是一個戲曲故事,以前就聽說過,小人書倒是很久沒有見過了。前一陣子逛書店的時候偶爾看到這本《鎖麟囊》,覺得愛不釋手,雖然只有幾十頁還是買回來存著了?!堆偡刺啤房赐炅酥笮U泄氣的,比我之前看的《岳飛傳》之類的還差。我在微信讀書的書評里對這本書是這么寫的:“武俠,言情,戰爭,色情,科幻,歷史,多面而無聊。典型的農業社會農忙之后聚眾聽書的景象。可以體會到古代為啥鄙視小說而尊詩文為文學正統,因為其文學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三言二拍之類尚值得一看,市井生活多少有些趣味,此類帝王將相打怪升級的創業故事真真千篇一律,無聊至極。女將上場必定姻緣天定,小將殺敵盡是十三四歲。敵將狂躁必定立斬于馬下,我將傲嬌最多戰敗被綁。套路,統統是套路。重情節無心理描寫的古典小說大多沒有深度,可以當成民俗看,但絕不是文學,與西方差距很大,所以我們一向標榜自己是詩的國度,因為小說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如今詩歌傳統已死,希望白話時代中國文學能更進一步?!?/p>
歷史類的讀了《極簡中國史》《袁騰飛講先秦》?!稑O簡中國史》是老外寫的,讀來感覺很膈應。就中國歷史來說,讀不太通俗的古文可比讀翻譯得佶屈聱牙的譯著強多了?!对v飛講先秦》包括春秋和戰國兩部分,看看小故事,了解了解成語的由來,可以當成不錯的休閑小書看。
算是正宗作家的書讀了14本。蕭紅的《呼蘭河傳》明媚而又憂傷,林語堂的《京華煙云》沒有電視劇好看,不知道是不是英文水平太差讀不出其中的趣味。李敖大師的《活著你就得有趣》,反正一向嬉笑怒罵?!稓W·亨利短篇小說精選》非常暖心。喬治·奧威爾的讀了幾本,其中《動物莊園》《1984》不愧是經典,建議列入公民必讀書單。沈從文的重溫了《邊城》和幾本散文集,恐怕沈從文自己也想不到,沒過多少年,淳樸已經是極度稀有的東西了吧。林徽因的讀了全集,建議網絡上少一點關于她的段子,多關注一下她工作的成果和為之付出的努力。不過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人們還是更愿意關注八卦,關注個人的情感糾紛。其實那只是人家生活中極小的組成部分,大家又何必舍本逐末呢。此外,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沒想到這么短,不過卻充滿了想象力,對日本作家的風格還拿不太準。
日本文化相關的讀了《菊與刀》《漫畫日本》。前者非常著名,不必多說。后者通過漫畫的形式從古至今梳理了日本的歷史以及日本民族性的形成過程,是快速了解日本這個奇特國家的寶典。
詩詞方面主要讀了幾本詩詞賞析的書。其中,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還是覺得語言稍顯冗余,于媽婆婆媽媽的語言風格還是太過于煽情,適合給剛生完寶寶的年輕媽媽們上課。
屬于青春文學類包括《失敗者之歌》《原來你還在這里》。青春文學有一個通病就是矯情。今年標記但是沒重讀的《誓鳥》還是相當有文采的,但是今年看的這兩部分別屬于男女文藝青年矯情的典型特征。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拍成電影火之前,我真沒想到此類小說會有這么大的市場。當年在廣播里聽《致青春》覺得還不錯,雖然劇情狗血,但是主播聲音實在是好聽?!吨虑啻骸沸≌f沒看,但是看了這本《原來你還在這里》,我保持沉默。另外提一句,可能本身是男性吧,我對于男作家的矯情更不能容忍,所以,我是堅定的張嘉佳一生黑分子。
科普類讀物《深奧的簡介》貌似是好多年前一個什么比賽得的獎,不曉得為什么要發這本書,混沌,分形,反正不是太看得懂。
名人的書看了兩本,一本是高曉松的《如喪》,一本是孟非的《隨遇而安》。高曉松是個知識分子,從知識儲備到寫作能力都不錯,所以看他寫的東西總是能找到樂子,有一定的文學性。孟非的《隨遇而安》不如孟非的小面,看了之后覺得沒啥味道。中間也就有兩三篇還值得一讀,其他也就是為了出自傳而出自傳。其實我不太懂為啥名人總要出自傳,自傳不是可以留到晚年寫的嗎,等人生更豐富了,見解更成熟了,寫出的東西不才更好嗎?可能是怕到時候已經沒人看了吧,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吧。
互聯網相關的讀了四本,朋友圈微信營銷一本,互聯網思維一本,社交紅利兩本??纯催€是蠻有意思的,只是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寫那么長,幾張PPT能說清楚的事情非得寫本書,中間的觀點不斷重復,不斷用一些案例進行重復佐證。仔細想想,覺得這些書里總結的規律都算是馬后炮吧,你又不能預見規律,只能總結規律,等你能總結出這些規律的時候,這一波互聯網紅利早就過去了。
文學理論類的只標記了一本《紅樓解夢》,今年沒有重讀。作者霍國玲奶奶精力真是充沛,只不過讓人感覺喜歡一言不合就撕逼,只要紅學大咖膽敢反對自己的觀點就狂噴人家,以及喜歡搬出毛主席說過什么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并且把毛主席說過的話用著重號標記,讓人心生畏懼,心心念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此外還標記了一本不好分類的《滾床單心理學》,反正最后發現這書和滾床單沒有什么關系。
所謂流水賬大概就是這樣,對于讀書沒有太大的計劃,喜歡看什么就看什么。不過我認為為了節省時間還是多看經典,這樣試錯成本最低,否則不知道會踩到什么狗屎。讀書跟學習是兩碼事,學習我還是相當有計劃性的,但是讀書沒什么計劃。讀書正因為具有一定的發散性才顯得多姿多彩,否則太死板只看一種書應該算作學術研究了吧。
接下來是,你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