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開夾門關的面紗》第四篇:滾滾鐵流的風采
第六章??紅軍機構
第一節? ?中縱隊指揮部
1935年11月13日,紅軍進駐夾門關地區后,立即將紅四軍方面軍中縱隊,由30軍、31軍92師、9軍25師組成的指揮部,設在大南鄉,今夾門關漁壩村的馬祖寺(媽祖寺)內。馬祖寺在夾門關場西1500米的駟坪上,是香巖山的西面,距香嚴寺紅30軍指揮部約1千米。中縱隊指揮部是紅軍中縱隊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機關,紅軍中縱隊的所有作戰命令都從這里發出。中縱隊指揮部的任務,一是打仗,二是進行地方建設和俘虜的教育改造。
1935年11月13日早晨10點左右,紅30軍89師264團在八步石俘虜川軍李家鈺部戴松如團900余人,就是在中縱隊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下移交給天臺山紅31軍91師301團負責教育和改造的。這900余名俘虜被分成10余批,分別安排在太和楊田村一組、二組、三組10多戶老百姓家中。經教育改造后,1935年11月16日,被紅軍擴充為紅軍新戰士,一起開拔到夾門關戰役前線,參加了夾門關戰役作戰。
紅四軍方面軍中縱隊指揮部下設:
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
司令部:司令員王樹聲(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31軍軍長);
政治部:政委李先念(兼30軍政委);
宣傳部:朱潘顯(紅9軍政治部主任、組織部長)、黃鵠顯(30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
供給部:葉道志(原10師政委,新任91師師長)、鄭義齋(總部調來,紅四方面軍總部供給部長)
向導部:何萬發(中縱隊首長向導)、倪杰山(紅軍游擊隊隊員,原抗捐軍戰士,紅四軍進入夾門關向導)
衛生部:野戰醫院(天主堂內)
保衛部:曾傳六(中縱隊保衛局長)
楊德順(邛名邊蘇維埃武裝隊長)
第二節? ?紅30軍指揮部
1935年11月13日,紅軍進駐夾門關地區后,立即將紅30軍指揮部設在大南鄉,今夾關鎮漁壩村的香嚴寺內。香嚴寺在夾門關場西500米,白沫江與青江交匯之處的香巖山上。香巖山因滿山都生長著香草(洗手香),花開季節,風吹花飄,芳香陶醉人;西漢人在此冶銅煉鐵、筑土疊臺祭神、祭日月,嚴肅認真,又因香巖和尚修廟,被稱著香嚴寺(香巖寺)。香嚴寺在香巖山的東面,距馬祖寺紅四軍中縱隊指揮部約1千米。紅30軍指揮部是紅30軍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機關,紅30軍的所有作戰命令都從這里發出。紅30軍指揮部的任務一是打仗,二是進行地方建設和俘虜的教育改造。
1935年11月12夜,紅30軍88師265團配合南、西、北、中四路紅軍,在天臺胡家壩至鳳凰場之間,俘虜的李克源團5個整連2000余名川軍,就是在中縱隊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下,移交給紅30軍指揮部,分別被編入紅30軍88、89師三個營的。這三個營分別安排在大南鄉即今夾關鎮任壩村一組楊朝福家(一營)、寥道云和楊哲文家(二營)、陶楊羅家(三營),進行教育、培訓和改造,使川軍俘虜成為紅軍戰士,又投入到夾門關戰役的戰斗中。
紅30軍指揮部下設:
指揮部:程世才(30軍代軍長)
政治部:李先念(兼中縱隊政委);
參謀部:黃鵠顯(30軍參謀長)
偵察部:楊福成
聯絡部:楊大由、郭木匠
向導部:倪遠升、王狗崽(兼)、陶楊清、倪遠修、倪增山、楊建安、楊平升、楊金娃、楊春福
宣傳部:湯老師、江均平、高洪勛
后勤部:鄧華軒(糧食)、蒲功隆、楊月波(爐長,即今炊事班長)
通訊員:張清泉、王大明、王狗崽(兼)
第三節? ??村鄉蘇維埃政府
1935年11月13日,紅軍進駐夾門關地區后,在夾門關地區紛紛成立了村、鄉蘇維埃政府。由于在戰爭年代,在蘇維埃政府擔任職務的人員,今天剛上任,明天就因為或死或走的事情發生了,后天又不得不重新選派人去頂替此職位,便出現了一職多人的情況。
天臺鄉(蘇維埃地址:先在龔河下,后在玉皇廟)
鄉蘇維埃主席:李萬福、胡合興
鄉蘇維埃副主席:楊六清
鄉蘇維埃土地委員:王興讓
鄉蘇維埃文書:王澤安
雷家山村蘇維埃主席:楊學詩
胡家壩村蘇維埃主席:高光光
鄉蘇維埃通信員:王如綱
其他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太和鄉(區蘇維埃地址:太和街上;鄉蘇維埃地址:大竹林)
區蘇維埃主席:鄭君廷、陳小齋、王大成
區蘇維埃婦女委員、婦救會長:蒲世蘭、蒲沈氏
鄉蘇維埃主席:王成大、楊松亭、范春廷
鄉蘇維埃土地委員:李萬禎(又名李久成)
紫荊村蘇維埃主席:范忠勤、王松廷
土溪村蘇維埃主席:張學銀
土溪村蘇維埃婦女委員:楊本秀
土溪村蘇維埃土地委員:張永帥
雙青杠樹村(今楊田村)蘇維埃主席:王獻忠
土溪村蘇維埃糧食委員:張在名
天井村蘇維埃土地委員(主席):左澤明
其他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大南鄉(鄉蘇維埃地址:今夾關鎮任壩村一組楊天普家)
鄉蘇維埃主席:陶明才、陶錫之
鄉蘇維埃副主席:陶吉之
鄉蘇維埃土地委員:吳學廷
鄉蘇維埃財糧委員:郭和明
鄉蘇維埃工會委員:陶述軒
鄉蘇維埃武裝隊長:楊海安
鄉蘇維埃婦女委員:楊胡氏
鄉蘇維埃兒童團長:陶安師
鄉農會委員:陶清元
鄉蘇維埃文書:鄧華福
鄉蘇維埃勞工委員:楊平安
鄉蘇維埃通訊員:陶國成
漁壩村蘇維埃主席:韓永慶
朱場村蘇維埃主席:江鄭氏
秦場村蘇維埃主席:趙向其
其他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長川鄉(鄉蘇維埃地址:夾門關場半邊街新盛號碼頭的四合院)
鄉蘇維埃主席兼農會委員:王德云
鄉蘇維埃副主席:王楊忠
鄉蘇維埃土地委員:高廷山
鄉蘇維埃土地委員:高明
鄉蘇維埃農會委員:羅長元
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王營鄉(鄉、村蘇維埃地址不祥)
鄉、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鄭店鄉(鄉、村蘇維埃地址不祥)
鄉、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王店鄉(鄉、村蘇維埃地址不祥)
鄉、村蘇維埃領導姓名不祥。
第四節? ?邛名邊蘇維埃政府
1935年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兼中縱隊司令員、第31軍軍長王樹聲 ,中縱隊政委兼第30軍政委李先念,第31軍政委詹才芳, 第31軍參謀長王維舟、李聚奎(副),第30軍代軍長程世才、參謀長黃鶴顯等進駐夾門關地區后,在紅四方面軍中縱隊及紅30軍指揮部、政治部的領導下,根據川陜省蘇維埃委員會制定的《川陜省蘇維埃組織法》,1935年11月14日,在夾門關紅軍游擊隊的舉薦下,在漁壩村泗坪上的馬祖寺(媽祖寺)內,選舉產生了邛名邊蘇維埃人民政府領導成員,并正式成立了邛名邊蘇維埃人民政府。
關于夾門關地區建立蘇維埃的事情,四川省溫江地區行政公署、四川省測繪局,在1982年出版的《溫江地區地圖冊》,在《邛崍縣》的“歷史沿革”部分有這樣的一段話:“解放前,中共地下組織邛崍縣委曾在縣內長期堅持革命斗爭。1932—1934年間,曾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抗款軍武裝起義,后編為川康工農紅軍游擊隊,堅持武裝斗爭半年之久。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縣西部,在高何、夾關等地成立蘇維埃政府。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川康邊人民游擊隊曾活躍于縣內直至解放。”
我們采訪的對象,大都是些70多、80多、90多歲的老人。2005年8月20日12時11分至16時15分時,我們采訪了兩位80多歲的楊大爺,一位出生于1922年3月27日零時,已經83歲高齡,名叫楊洪彬,他家就住在距馬祖寺(媽祖寺)不到200米的地方;另一位出生于1920年4月初8日,已經85歲高齡,名叫楊昌仁,他家就住在距馬祖寺(媽祖寺)不到100米的地方。這兩位老人都向我們提供了當年紅軍在馬祖寺內成立邛名邊蘇維埃政府,選舉領導干部,選舉“江孃”(即江鄭氏)為邛名邊蘇維埃主席(注:其實是婦女主任委員),成立農會、婦女自衛隊、少先隊、兒童團、鮮花隊、洗漿隊、歡迎隊、辦學校……的事情。
這兩位老人都對我們說:當年邛名邊蘇維埃主席楊昌勤的手中有一面小旗子,這面小旗子是用一尺紅布做的三角旗,旗中央有鐮刀、錘子圖案,用金絲線繡著繁體字“中華川陜蘇維埃政府”。據說,擁有這面旗子,就有權處理東到邛崍的南河坎,西到蘆山、邛崍的鎮西山,南到名山和蒲江,北到大邑的范圍內的宣傳、撥糧、征款、關卡通行、治安防務等一切政務。
邛名邊蘇維埃政府各部門領導,由今天臺山鎮的馮壩村、鳳樂村、渾水村,名山縣中峰鄉的朱場村、秦場村、趙營村、甘溪村、火燒廟村、牛碾坪村,名山縣廖場鄉的觀音場村,今夾關鎮的熊村營、楊灣村、韓坪村、任壩村、漁壩村、南岸村、北岸村、麻柳村、二龍村、解放村、鄭店村、草池村、高溝村、郭溝村、王營村、龔店村、栓馬村、王店村、龍安村、刁虎村、費溝村、鄭溝村,今火井鎮三和鄉的鳳凰村,臨濟鎮的鄭灣村、洪福村,今道佐鄉的汪溝村等,選派的代表中選舉產生。由于在戰爭年代,在蘇維埃擔任職務的人員,昨天剛上任,今天就因為或死或走的事情發生,明天又不得不重新選派人去頂替此職位,便出現了一職多人的情況。
邛名名邊蘇維埃下設:
主席:陶善廷
副主席:楊昌勤(邛名邊蘇維埃第二任主席)、陶錫之(大南鄉蘇維埃土地委員:陶吉之)、趙向其(原抗捐軍領導成員,邛名邊紅軍游擊隊支隊長,秦場村蘇維埃主席)
婦女主任委員:江鄭氏(兼朱場村蘇維埃主席)
軍代表:倪杰山(原抗捐軍成員,邛名邊紅軍游擊隊副支隊長倪杰山)
秘書:湯老師(兼紅30軍宣傳部干事)
土地委員:韓玉慶
工人代表:郭木匠
糧食委員:鄧華軒(兼紅30軍后勤部生活總管)
農會委員:鄭循禮
武裝隊員:楊德順(武裝隊長)
倪遠樹(武裝副隊長)
王火生(原抗捐軍總司令部保衛隊長)
通訊員:倪遠修
兒童團長:楊建安
第五節? ?后勤保障組織
??1935年11月至1936年2月,夾門關地區組建成立了抗日反蔣救國會、工會、農會、婦女自衛隊、少先隊、兒童團、鮮花隊等群眾組織。1935年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中縱隊將后勤供給部設在大南鄉(今夾關鎮南岸街)的福音堂內。在后勤供給部長鄭義齋、總管葉道志(葉道之)的領導下,供給部下設:
一、軍用物資囤積部
紅四方面軍中縱隊軍用物資囤積部,設在天臺山東關房。天臺山東關房,西距天臺場2千米,南距太和場3千米,東距夾門關場8千米,北至天車坡2千米。
在采訪時,住在東關房的93歲的王功信老人,指著前面那片10多畝的房基對我們說,原來前邊有座寺廟,這幾個大四合頭,住著幾十戶人家。過去,這里是天臺山東面關口的驛站,是官家設在天臺山東面的驛站。叫東關房,又叫東官房。王功信老人指著左邊的一塊房基地說,這個大四合頭是羅之軒家的,當年紅軍就在這大四合院里,存放油鹽,烘干的豬肉、牛肉、羊肉,大米、掛面、玉米面等食品。晴天,紅軍把糧食拿出來用曬席、門板鋪墊著,在這院壩里的石板地上曬;晚上,又收進去用曬席、門板掩蓋著。
王功信老人指著右邊的一塊房基地說,這個大四合頭是羅玉昆家的,這面住的是紅軍首長和保衛人員、文工團的戰士,這面是紅軍的炊事房和客房。
王功信老人指著后邊的一塊房基地說,這個大四合院是羅玉春家的,這里存放著槍支、彈藥、手榴彈,是紅軍的軍火庫……紅軍占著這幾個大大四合頭后,這里戒嚴了,不準人隨便到這里來。這幾個大大四合頭里的老百姓,被安排在這半山上的人家中,由部隊供飯吃。部隊吃什么,他們就吃什么,他們吃的是不要錢的飯。這里住的是紅軍31軍91師。紅軍的91師301團駐太和場,300團駐肖家灣,302團駐三角埝的玉皇廟。玉皇廟那里有陸顯廷、陸顯宏家的幾個大四合頭,都住滿了紅軍。第10師政委叫葉道志,老百姓叫他葉道之。葉道之在這里任31軍91師師長,這里的所有東西都該他管。葉道志是個文武全才,現在高何紅軍亭中石碑上寫的“活捉薛岳”“赤化全川”……標語,就是由葉道志在這里親自寫的。那些碑原來在這東關房,是修建高何紅軍亭時,他們弄下去放到那里的。
二、軍糧籌集部
軍糧籌集部的人員主要有:李萬福、胡合興、楊六清、楊學詩、高光光、鄭君廷、陳小齋、王大成、楊松亭、李萬禎、范春廷、范忠勤、王松廷、張學銀、張在名、陶錫之、郭和明、韓永慶、王德云、羅長元、楊昌勤、陶善廷、韓永慶、陶錫之、韓玉慶、范小山(兼伙食制作、彈藥運送)、范登山(兼伙食制作、彈藥運送)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到天臺、太和、夾關、中峰、百丈、黑竹、廖場等地去籌集軍糧。
三、傷員、炮彈運輸部
傷員、炮彈運輸部的人員主要有:楊德順、陶楊清(兼給紅軍向導工作)、陶明臣(兼武裝隊員)、楊俊廷、楊吉恩、江老王、江老碑、江有權、范小山(兼軍糧籌集、伙食制作)、范登山(兼軍糧籌集、伙食制作)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天臺、太和、夾關、中峰、百丈、黑竹、廖場等前線的傷病員,運送到夾門關南岸街上段、古寺香嚴寺下陶嘴的天主堂內,紅軍的野戰醫院治療。同時負責將彈藥運送到天臺、太和、夾關、中峰、百丈、黑竹、廖場等前線。
四、宣傳、擴紅(征兵)部
宣傳、擴紅(征兵)部的人員主要有:李先念、朱潘顯、黃鵠顯、江均平、高洪勛、湯老師(不知真實名字叫什么,夾門關一帶的人們只知道他姓湯,是紅軍的“賬房先生”、會寫一手好字,夾門關一帶書寫的紅軍標語、口號,大都出自他之手,常常教人唱些歌曲。人們都叫他湯老師)、楊學詩、鄭君廷、高易成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到天臺、太和、夾關、中峰、百丈、黑竹、廖場等地宣傳、組織 擴紅(征兵),并將新兵帶到部隊的工作。
五、伙食制作運輸部
伙食制作運輸部的人員主要有:鄧華軒、楊月波(紅30軍89師爐長,即今炊事班長)、倪增山、倪遠升、楊建安、鄭子田、楊應安(兼紅30軍89師266團通訊員)、范小山(兼軍糧籌集、彈藥運送)、范登山(兼軍糧籌集、彈藥運送)、楊平安、楊吉興、陶占云等。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紅軍部隊飯、菜的制作工作,確保隨時都有制作好的飯、菜,并將制作好的飯、菜及時送到紅軍戰壕。
六、野戰醫院
1935年11月13日,紅四方面軍中縱隊進駐夾門關地區后,在紅四軍中縱隊及紅30軍總指揮部、政治部的領導下,在今夾門關南岸街上段,寺香嚴寺下陶嘴的天主堂內,設立了紅軍野戰醫院。紅軍野戰醫院負責收治夾關、天臺、太和、中峰、廖場、百丈、黑竹等地戰斗負傷的紅軍傷員。
七、革命法庭
1935年11月13日,紅軍進駐夾門關后,在夾門關設立了革命法庭。革命法庭的工作由紅30軍指揮部、政治部領導,邛名邊蘇維埃政府具體行使職權。處理案件來自夾門關地區的大南鄉,包括今天臺山鎮的馮壩村,名山縣中峰鄉的朱場村、秦場村、趙營村、甘溪村、火燒廟村、牛碾坪村,名山縣廖場鄉的觀音場村,今夾門關的熊村營、楊灣村、韓坪村、任壩村、漁壩村、南岸村,長川鄉包括今天臺山鎮的鳳樂村、混水村,今夾門關的北岸村、麻柳村、二龍村、解放村,鄭店鄉包括鄭店村、草池村、高溝村、郭溝村,今火井鎮的鳳凰村,王營鄉包括今夾門關的王營村、龔店村、栓馬村,臨濟鎮的鄭灣村、洪福村,王店鄉包括今夾門關的王店村、龍安村、刁虎村、費溝村、鄭溝村,今道佐鄉的汪溝村等地。
革命法庭成立以后,開展了打擊土豪劣紳、分田地、鎮壓敵人的工作。在邛名邊蘇維埃政府開展工作的當天,就鎮壓了反動偽保長高順安,把地主楊廷清、楊仕民掃地出門,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土地、房屋和糧食。
八、紅軍大學
1935年10月13日,紅軍進駐夾門關地區后,在夾門關漁壩村的馬祖寺(媽祖寺)內,成立了“紅軍學校”。“紅軍學校”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的簡稱,又簡稱“紅大”。該“紅大”是1935年11月底,紅軍在草地松崗紅四方面軍軍總部所在地,位于金川縣以北,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的“胚胎”,或者說叫“前身”。
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夾金山會師后,在《八一宣言》的指導下,為保存和培訓大批軍、政干部,提高各級干部的軍事、政治水平,以適應抗日救國戰爭的需要,繼承閩西“彭楊學校”和瑞金“紅校”的傳統,1935年11月底,在草地松崗紅四方面軍軍總部所在地,位于金川縣以北,成立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由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校長。“紅大”成立后兩三天,就沿大金川西岸南下,進駐金川縣以北的沙爾尼村,在那里集結了學員,建立了校領導機構。兩星期后奉命隨軍沿大金川西岸經丹巴縣東渡大金山,翻越夾金山(大雪山)南下。經寶興、蘆山到達天全縣老場鄉紅巖壩,繼續設立并開始培訓學員。
“紅軍大學”在天全期間,還增設了學制半年的“政治連”,連長皮定均。政治連學員皆為各軍的支部書記和部分排長。同時,紅軍大學還設有由張宗遜兼科長的“高級指揮科”,由曹里懷任科長的“上級指揮科”,由李井泉任科長的“上級政治科”,培訓各級紅軍干部,學制3個月。另外“紅大”還進一步擴大,把由部隊調來的班、排、連干部組成了附屬步兵學校,有步、騎、炮、工、輜等多兵種。劉伯承兼任步校校長,政委何畏,參謀長張宗遜,王新廷、張際春、李井泉、彭紹輝、余天榮等分別擔任校內黨政領導職務。“紅軍大學”和“附屬步兵學校”在校總人數曾達1500人。1936年初,“紅大”奉命撤出紅巖壩,繼續隨軍北上。
作為“紅大”“胚胎”的夾門關“紅軍學校”。究竟校長是誰,教員有哪些,學員來自哪些方面,上課的內容有哪些等等,因為沒有資料記載,已經無從考查。我們的采訪對象,雖然大都是70多、80多、90多歲的老人,但是由于他們當時只有10、20來歲,沒有很在意地去記這些事情,因而問到他們,也只能說有這件事,具體情況就記不清了。
2005年8月20日12時11分至16時15分時,我們采訪了兩位80多歲的楊大爺,一位出生于1922年3月27日零時,已經83歲高齡,名叫楊洪彬,他家就住在距馬祖寺(媽祖寺)不到200米的地方;另一位出生于1920年4月初8日,已經85歲高齡,名叫楊昌仁,他家就住在距馬祖寺(媽祖寺)不到100米的地方。楊昌仁大爺說,他經常和伙伴們一起,到馬祖寺里去檢紅軍的鍋巴飯吃,紅軍經常和他們一起玩耍,和紅軍混得很熟。他經常從家里燒開水、泡老鷹茶跟紅軍送去。兩位楊大爺都說,經常有人到馬祖寺里去開會,開會的人坐在下面,上面有人在門板做的黑板上寫寫畫畫,就像現在學校里的課堂一樣。70年過去了,楊昌仁大爺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年紅軍在馬祖寺內教唱的歌曲,其中就有“一把扇兒溜溜,兩把扇兒連連……十把扇兒……”。說著說著,85歲的楊昌仁大爺便扯開嗓子唱起來,手舞足蹈的跳起來。楊大爺老了,牙齒老掉了許多,說起話來有些不關風,可他唱起這首歌來,卻滿臉飛紅舞霞。手舞足蹈的樣子,顯得手足非常的靈活。楊昌仁大爺雖然已經85歲了,身體有些富態,但他精神飽滿,跳起舞來,富有青春活力,舞姿也顯得特別地輕盈。此時的他,仍顯得還是那么的“幼稚可愛”、“天真無邪”、“具有童趣”!
兩位楊大爺都對我們說,紅軍在馬祖寺內召開了三次會議。到底說些什么,因為當時年紀小,坐不住,愛貪玩好耍,每次都只聽一會兒,就跟伙伴一同去玩耍了。只記得有一位瘦高瘦高的人,許多人都叫他湯老師。兩位楊大爺都說,經常到馬祖寺里參加會議的有:楊楊氏(楊昌仁大爺的母親)、韓永勤(韓聯學的父親)、王能芬(楊興俊、楊興繼的母親)、楊昌勤(楊興樹的父親)、楊學海(楊興才的父親)、楊光齋(楊興俊、楊興繼的父親)、楊升(楊興國的父親)……
19